课件编号9811148

湘教版(2019)必修一 5.2 土壤的形成 教案

日期:2024-05-16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7906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教版,2019,必修,土壤,形成,教案
  • cover
1187450011201400土壤的形成 【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土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土壤特征。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征。 人地协调观:认识土壤的重要性及养护措施,保护和改良土壤,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持续利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过程】 一、激趣诱思 黑土地是东北的代名词,也是农业富饶的代名词。但是近些年来富饶的黑土却在逐渐地消失。据调查,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0.3~1.0厘米厚的黑土表层,土壤有机质每年以1/1000的速度递减。由于多年严重水土流失,黑土区原本较厚的黑土层现在只剩下20~30厘米,有的地方甚至已露出黄土母质,基本丧失了生产能力。据测算,黑土地现有的部分耕地再经过40~50年的流失,黑土层将全部流失。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挽救东北黑土地呢? 二、基础梳理 (一)土壤 1.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 1.成土母质。 (1)风化作用: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成土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3)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1)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2)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低温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存。 (3)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链接生活我国东北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提示:东北黑土分布在较高纬度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3.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岩石上先有苔藓等低等植物,后有高等植物生长,进一步促进土壤的形成。 4.其他因素。 (1)地形: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在陡峭的山坡上,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容易形成深厚的土壤。 (2)时间:反映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3)人类活动:培育水稻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温馨提示:(1)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湿热地区的土壤发育快,但往往比较贫瘠。 链接生活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三)土壤剖面 1.概念: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1)有机层: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2)腐殖质层: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 黑色。 (3)淋溶层: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4)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