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829353

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9694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1-2022,运动,变法,纷争,诸侯,2课
  • cover
1201420010922000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学习目标】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2、指出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3、分析百家争鸣的原因、各学派的主张;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周幽王贪图享乐,宠幸美人褒姒,为博她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引得诸侯不满,统治岌岌可危。此时,西北的犬戎乘机攻入镐京,西周灭亡。 随后,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平王,周平王率众动迁至洛邑,建立东周。东周时期,周天子的统治力和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各诸侯国不断扩张势力,争相称霸。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通常将它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 新课讲授 春秋和战国的得名 “春秋”的大致时间断限是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到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得名于《春秋》一书。 “战国”的大致时间断限是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到公元前221年秦的统一。得名于《战国策》一书。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第一个挑衅周天子的诸侯国———郑国 课文第9页的导入部分记载了郑庄公箭射周桓王的故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和图片中的虢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180975146685 42164043815 河南虢太子墓 郑国和周王室本是同气连枝,周宣王将自己的弟弟友分封在郑地,是为郑桓公。郑桓公时,将奴隶、财物迁寄到郐、东虢;郑武公时,他率军攻打了郐和东虢,将郑的都城迁到新郑;到了郑庄公时期,他打起“以王命讨不庭”的旗号,乘机独霸王室权力,不断对外扩张。周平王为了辖制郑国,令郑庄公的儿子到周都城做质子,郑国不肯,于是就有了周郑交质。 桓王即位后,启用虢公,削弱郑伯权力,周郑交恶。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军伐郑,王师大败,桓王也被射中左肩,颜面扫地。此后郑国地位日益显赫,势不可挡,成为春秋小霸。 信息:正式揭开春秋争霸战争的序幕,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等先后建立霸权,史书上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一般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战国七雄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例如: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齐国原本的姜姓国君也被田氏所取代。历史上称这两个事件“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许多中小诸侯国在战争中被兼并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 149225152400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诸侯群雄的演变历程 -2857532385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区别? 春秋争霸战争实质是奴隶主与奴隶主为争夺领地、扩张势力而进行的战争。奴隶社会性质 战国兼并战争实质是新兴地主阶级为达到统一而发动的战争。封建社会性质。 (二)民族关系的新变化 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之下,周边民族对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 华夏观念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朝孔颖达 探究: 材料中的“华”和“夏”有何含义? “华”:美丽。“夏”:盛大。先进的文化,强大的凝聚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农业: 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2.牛耕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