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9849747

湘科版(2017秋)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 它溶解了吗

日期:2025-04-20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264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科版,2017,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 cover
课题 《它溶解了么》 授课人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探究食盐“藏”在哪里、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三个活动让学生构建“溶解”概念。相比于一年级课程中,一堂课对于观察、比较、分类、描述等实践能力的单一考察,本堂课是考察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本堂课的溶解概念的构建,为后面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溶解和自制泡泡液做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并且可以判断溶于水的物质和极难溶于水的物质,培养学生观察、对比、总结、抽象概念等探究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对比实验和类比等方法初步建构溶解的概念。 3.情感坦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对于溶解这一过程的探究兴趣,同时让孩子养成乐于动手、细心观察的习惯。 学情分析 这个阶段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课程分为3个小实验,中间穿插讨论,确保课堂质量。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于简单的事物已经初步了解,经过日常生活已经掌握实践的基本技能。并且这一届三年级的表达能力比往届要好一些,所以对于本堂课的教学实施有利,可以多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授课。 对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就接触过溶解现象,有了粗浅的前概念,但是同时对于溶解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偏差。了解到的最多的三个误解就是:1.水是溶解的唯一溶剂,只有水可以溶解其他物质;2.溶液一定是透明无色的;3.溶解的溶质一定是固体。教学中,可以针对这些误解设计更加合适的实验与活动环节。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包含课程特色) 本堂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个别试验尝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法。本堂课在设计上的特色是,在原本教材的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删改。具体改动是:将活动3(学生实验)“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删去,代替为演示实验“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原本胭脂红溶解的实验意图是以胭脂红在水中溶解的颜色走向类比食盐溶解的过程,同时澄清学生容易将溶液归结成无色透明的误区。改进后,碘溶于酒精的实验不仅仅可以达到上述两个目的,同时还可以澄清学生容易将只有水可以溶解物质的误区,而且碘和酒精相对于胭脂红来说,学生们更加熟悉,有利于产生共鸣。但是,在食盐操作中要注意碘单质的毒性问题,同时和学生强调安全问题。 重点 建构溶解的概念 难点 学习科学实验和表述探究结果的方法,建构溶解的概念。 教具准备 食盐、沙子、饮用水、搅拌棒、记录单、烧杯、碘、酒精、吸管、筷子、小杯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参考时间 导入 (实验1) 实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溶解,建立溶解前概念。 1.为大家介绍今天要用到的实验器材。 2.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的是一些食盐,现在我给大家变个魔术,我可以把食盐给变没。本环节演示并带领大家溶解食盐。教师示范搅拌的操作规范。 (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 3.教师演示将沙子放入水中,观察沙子的变化。 4.提问:食盐溶解了么?沙子溶解了么? 5.提问: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那我想问问大家什么是溶解啊?你们能结合刚才的实验说一说么? 学生认真听教师介绍并观察器材。 学生按教师示范的操作,仔细观察、记录 仔细观察、记录并对比食盐溶解描述现象 预设:有的同学会提到溶解 思考并回答 预设:有/没有。 思考并回答 预设:溶解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 12分钟 二、新授 (实验2) 驱动学生探寻食盐的踪迹。 实验求证:食盐“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分。 引导学生总结 引导学生类比 类似分子运动建模 1.提问:我刚才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从有到无,“无”我为什么带了引号啊?食盐是真的没有了么? 2.可是刚刚大家说食盐在水里慢慢消失了,那食盐藏到哪里去了? 3.提问:在水的哪里呢?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