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851935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2022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

日期:2024-06-1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4次 大小:6250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专题,历史,解析,答案,版含,Word
  • cover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10 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1-8) 考点11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9-11) 考点12 辛亥革命(12-15) 考点13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6-17) 考点14 国共政权的对峙(18-20) 考点15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21-24)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英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问中国翻译,翻译答曰:“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这说明当时( ? ) A.中国百姓民族意识淡薄 B.英军熟悉中国国情 C.民众态度决定战争结局 D.满清政府统治腐朽 2.鸦片战争后,负责交涉《南京条约》的清朝官员认为:这是最省事的办法,每种货物应该交纳多少税明白载于条约,可以省除争执,之前广东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的原因之一,现在关税明文规定,岂不是一个釜底抽薪、一劳永逸的办法?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高一点,所以这次对外交涉是成功的。这反映出清朝官员( ) A.找到了解决华夷矛盾的方法 B.改变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尚未形成近代国家利益观念 D.试图通过以夷制夷缓解危机 3.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局部),表中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反映了( ) 对外 对内 1857年底,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清廷未派援军收复广州 大批军队集结于南京周围 1858年5月,英法舰队列阵于大沽口外,相对峙的清军约1万人,援军不过6000人 大量军队驻扎于江南、江北大营。曾国藩军营、胡林翼军营等处兵勇更多 1860年4月,英法联军次第占领舟山、芝罘、大连湾,清军未做任何抵抗,福山、金州相峙的清军仅以千计 对付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捻军的兵数以万计 1860年8月起,英法联军猖獗于大沽、天津,直犯北京,此处清军总兵力20万,真正机动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 太平天国战场上,除被打垮的江南大营6万兵勇外,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10万之巨 ———据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整理 A.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 B.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 C.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 D.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 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前,在朝鲜问题、中日和谈问题和双方实力评估的问题上,英国报刊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分歧,《泰晤士报》和其他一些报纸看好日本而不看好中国,另有一些报刊的看法则与之相反。这一状况( ) A.反映了英国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B.符合中日军事力量对比 C.体现了战争形势的国际影响力 D.导致中国战前盲目乐观 5.1894年9月,北洋水师“经远舰”在黄海大战中沉没于辽宁庄河海域。2018年9月,考古人员在该舰遗址中发现53毫米格鲁森炮弹、120毫米炮弹引信等,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案,推测为海战前紧急添置,清廷为战争做了一定准备。这表明( ) A.考古发掘的史料最为真实可信 B.史料的丰富促进史学研究发展 C.真实的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 D.主观意愿会导致研究出现偏差 6.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俄国照会各国,宣布从北京撤军并将使馆迁到天津,以便早日恢复秩序,使清政府回到北京。德国对此明确反对,并提出了先惩凶后谈判的主张,各国对于德国的主张反应不一,美、俄等国明确表示反对。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西方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局势 B.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矛盾 C.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D.俄、美不愿损害清政府的利益 7.1900年6月26日,刘坤一、张之洞授权盛宣怀与各国驻上海领事正式会晤,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