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854891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8张PPT)+素材+教学设计+导学案(含答案)+达标训练(含答案)+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00次 大小:413107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答案,导学案,解析,原卷,练习,同步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默写诗歌。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默写诗歌。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天净沙?秋思》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并写有小令、套数200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2、写作背景 这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执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恨的元曲 ———《天净沙·秋思》。他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文体知识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是元代的新诗体,分为散曲和杂剧。《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4、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5、读准字音 枯藤(téng)  瘦(shòu )马  断肠(cháng) 天涯(yá)  6、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昏鸦:__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__ ②断肠:____形容悲伤到极点。__ ③天涯:_____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__ ④思:_____思绪。____ 7、读准节奏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三 、整体感知 1、视频朗读,注意情感 2、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3、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合作探究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 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几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明确: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 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2. 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对全曲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