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856548

13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课件(共26张PPT)+教案+素材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37次 大小:1021283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唐诗,五首,荆门,送别,课件,26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熟读并背诵。 2.诵读诗词,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近李白这位大诗人的心灵吧! 二、资料链接 1.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2.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著有《李太白全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3.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 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 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 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三、整体感知 1.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楚地。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译文:我乘舟远渡荆门外,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群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渐渐隐去,长江仿佛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怜:爱。一本作“连”。 万里:形容行程之远。 译文: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空中云霞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我更加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辞万里为我送行。 (3)诗歌译文 从遥远的荆门之外乘舟沿江东下,来到楚国境内漫游。 山野随着平原的出现渐渐消失,大江进入广阔无垠的原野尽情奔流。 月亮映在江中仿佛是天上的一面镜子,云雾弥漫如同海市蜃楼。 我还是爱恋故乡的江水,它流淌万里伴随着我的行舟。 四、品读赏析 1.律诗的四个特点 (1)通常的律诗规定“四联八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一般说来,律诗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对仗。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