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878626

【暑假辅导班七升八语文】(一)新课预习+导读讲练+ 主题阅读+写作11.2记承天寺夜游 学生版+教师版+讲演版+素材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1次 大小:96311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主题,讲演,教师,学生,夜游,承天寺
    (课件网) 暑假辅导班机构专用教学课件 11.2 (一)新课预习 (二)学霸笔记 (三)导读练习 (四)主题阅读练习 (五)写作驿站 (一)新课预习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李白就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新知导入 苏轼(1037-1101),北宋(朝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简介 助学资料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苏轼被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朗读指导 初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解开 门户 起来 …的样子 走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字词译批注 考虑 一起 游 于是 到 找 也 睡觉 名作动 一起 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澄澈 水草 交错纵横 原来是 表判断 只不过 像 罢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1.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积累文言知识 精读课文 2.一词多义 (1)寻 ①寻张怀民(找);②未果,寻病终(不久) (2)与 ①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 ②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 ) 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积累文言知识 精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启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能一味消沉,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进取之心,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