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884065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上册第15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233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1-2022,学年,统编,必修,中外,史纲
  • cover
1181100011658600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四单元第 15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本课通过四个子目(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科技)讲述明清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概况,从而说明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明清经济与文化》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明清经济与文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出问题、设置问题,实证明清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特点;从经济、文化角度理解明清社会经济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原因,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中西对比,突出明清时期中国未能完成转型的原因,以史为鉴,培养对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爱家的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明清经济与思想文化各领域的变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难点:从世界发展趋势的角度认识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课前预习】学生根据导学案完成自主学习部分,梳理本课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那些让人产生心理错觉的历史事件———播放图片,教师叙述: 1、文艺复兴三杰与江南四大才子生活在同一时期;当达芬奇在绘制自行车草图时,唐伯虎正沉迷于琴棋书画; 2、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把国王推上了断头台;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开启了又一个帝王统治的时代; 3、乾隆皇帝与华盛顿总统也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且死在同一年,乾隆实行闭关锁国,华盛顿在国内进行了各项改革; 4、纽约现代化的股票交易所诞生时,乾隆皇帝拒绝了英国使团的通商要求......这些事件,分明发生在同一时期,心理感觉却完全在两个时代———为什么西方世界在这段时期走向近代社会,而中国却仍然局限在古代社会?进入本课学习。(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强烈的几组图片,引入本课学习,意在从一开始就对学生形成心理冲击,带着惊异和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课堂教学环节设计】 探究主题:变与不变———明清转型机遇的错失 一、以文化之变看经济之变 二、以“异域之眼”看社会之变 三、以世界之变看明清之不变 【教学环节一:以文化之变看经济之变】 (一) 文化之变选取明清进步思想家的言论,史志,以及明清小说及其研究作品作为史料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得出信息,了解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新变化。 1、穿越时代与进步思想家对话,提炼其思想主张。 “李贽: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藏书》 黄宗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 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顾炎武: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黄宗羲:世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 王夫之: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进步思潮与传统儒学相比有何变化?有何关系?”理清明清进步思潮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2、阅读教材 84页顾炎武的《肇域志》。回答,材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