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907857

初语部编版七下 第15课 驿路梨花 微课课件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6次 大小:6617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初语,编版,七下,15课,驿路,梨花
  • cover
驿路梨花 考点聚焦 1.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2. 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3.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学习文章中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知识梳理 文章框架 驿路梨花 写“我们”深山行,在梨树林中发现小茅屋。 写小茅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主人名叫梨花。 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最后点题点人。 知识梳理 写作手法 设置悬念 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本文采用了哪种记叙方式? 技巧点睛 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这是顺序的记叙顺序。但在“我们”投宿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两段内容是插叙的记叙顺序。 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建造和照看来叙述,文章中的几件事该如何安排呢? 技巧点睛 梨花妹妹常来照管小茅屋 解放军砍树割草,盖小茅屋 “我”和老余投宿、修葺小茅屋 梨花照料小茅屋 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 作者设置了三次悬念,分别在什么地方? 技巧点睛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最后一段“处处开”的仅是梨花吗? 技巧点睛 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精读课文,品味语句妙处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洁白如雪 ,香气四溢。给暮色中行人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 技巧点睛 精读课文,品味语句妙处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多好的梨花啊! 这是写人。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技巧点睛 精读课文,品味语句妙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和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了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 技巧点睛 精读课文,品味语句妙处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升华文章的主题。 技巧点睛 拓展提升 闻武均州报 已复西京 南宋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霜。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思维导图 驿路梨花 洁白如雪 香气四溢 照料茅屋 方便路人 建造茅屋 送米修葺茅屋   照管茅屋 梨花 梨花姑娘 解放军 梨花妹 瑶族老人 “我”和老余 修葺茅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