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907859

初语部编版七下 第17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 微课课件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62874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初语,编版,七下,17课,短文,两篇
  • cover
爱莲说 考点聚焦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2.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同时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3.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知识梳理 关于“说”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知识梳理 文章框架 爱莲说 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和气质,说明自己独爱莲的原因。 第二段:点明莲花的比喻意义,慨叹真正的隐逸者少,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知识梳理 写作方法 衬托手法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描写莲花,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拟人手法 《爱莲说》并不仅仅是在赞美莲的纯洁,而是将莲赋予人的性格、人的气质、人的品质,从讴歌莲的角度讴歌了社会中那些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的志士仁人,同时也寄寓了作者本人的志向。这样的拟人,不仅避免了锋芒毕露的议论,也加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技巧点睛 比作君子。 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质: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诩,洁净而又庄重。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这些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这些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技巧点睛 莲花、菊花、牡丹。 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技巧点睛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技巧点睛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而“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精读课文,品味语句妙处 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菊,花中的隐逸者。“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保持独立的人格。然而,菊之爱,自陶渊明后鲜有听说。作者对菊的感情是“惜”。 技巧点睛 精读课文,品味语句妙处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牡丹,花中的富贵者。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这句话是说世人多爱追名逐利。作者对牡丹的感情是“厌”。 技巧点睛 精读课文,品味语句妙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莲,花中的君子。从“予独爱莲”四个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莲花的感情是“爱”。 技巧点睛 拓展提升 芙蕖(节选自《闲情偶寄·种植部》)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芙蕖:即荷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