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907879

初语部编版七下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微课课件

日期:2024-04-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6831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初语,编版,七下,21课,古代诗歌,五首
  • cover
登幽州台歌 考点聚焦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梳理 关于作者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知识梳理 诗歌背景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登幽州台歌 技巧点睛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技巧点睛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译文: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技巧点睛 译文: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本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技巧点睛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本诗句式有什么特点? 技巧点睛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技巧点睛 全诗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作者通过登楼远眺、抚今追昔的感慨,直抒胸臆地深刻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孤独之感。 精读课文,品味语句妙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人。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达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贤士的崇敬之意。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技巧点睛 精读课文,品味语句妙处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独怆然而涕下”属于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长流的情态和悲愤。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眼观天地,宇宙辽阔绵长,个人却渺小短暂,更何况生不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