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930738

【新教材新高考】专题六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2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

日期:2024-05-1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6次 大小:17131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考,专题,答案,版含,Word,精创
  • cover
【新教材新高考】专题六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022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 考点01 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兴起(1-6) 考点0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7-12) 考点03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13-18) 考点04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与文化(19-24)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清末新政期间,不仅先进的知识分子,其他社会阶层如工人、商人、新军以及部分开明官僚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其中,并形成两大社会集团———革命派和立宪派。他们所具有的巨大社会影响共同构成对清政府的压力和威胁。这表明清末新政( ) A.树立了资产阶级领导地位 B.客观上奠定了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 C.动摇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D.革新了社会政治体制及其运作方式 2.“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极大地转变了革命的特征与方式。孙(指孙中山)不必再只在社会边缘人中开展工作……他能从归国学生、不满现状的文人与进步军官中寻找到支持,而传统上这些人是中国的领导群体。”材料表明,同盟会的成立( ) A.使革命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大 B.汇聚了全部的革命力量 C.使革命活动摆脱了边缘群体 D.提供了统一的中央组织 3.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驳保皇报书》一文,说“夫今日,专制之时代也。先必破坏此专制,乃得行君主或民主之立宪也。既有力以破坏之,则君主民主随我所择。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 ) A.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中择其一 B.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 C.将民主制和君主制有机结合 D.反对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 4.孙中山认为:“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他。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无产专制便用不着……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据此可知,孙中山( ) A.倡导国共合作是民族革命胜利基础 B.其自身阶级立场已发生改变 C.主张发展实业与节制资本同步进行 D.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 5.1902年,户部奏议说:“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办法就是向人民征收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结果导致1910年秋至1911年春“民变”此起彼伏。这些“民变”( ) A.客观上造成革命形势的成熟 B.表明清朝财政危机逐步加深 C.刺激了清政府着手政治改革 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 6.下图为1907年《时事画报》上刊载的一幅有关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漫画《舆论》。画中左上角的葫芦里分别装的是“专制”“立宪”,落款为“依样”。画中老人口呼“立宪”,胸藏“专制”。该漫画意在说明( ) A.清政府无视群众建立民主政治的心愿 B.内忧外患迫使清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清政府已经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D.通过预备立宪欺骗国人已不言而明 7.下表是武昌起义前后地方督抚出身统计情况。下述变化( ) 正途(进士、举人等) 异途(监生、行伍等) 新途(新式学生) 武昌起义前在职督抚 79.2% 20.8% 0 武昌起义后新任督抚 42.1% 31.6% 26.3% A.说明科举制出现重大变革 B.极大地刺激了资产阶级参政热情 C.有利于地方军阀控制政局 D.是当局政府面对时局的应急反应 8.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临时政府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该学者旨在强调( ) 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