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950204

10 苏武传(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430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人教,第三,中册,必修,选择性,统编
  • cover
第三单元 10 苏武传 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3.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脉络,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在北海边正,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他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苏武。 二、写作背景 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三、作者介绍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入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四、题目解说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汉朝出使匈奴的使者。传,传记。苏武的传是附在他父亲苏建的传后边的。《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全篇分为两部分:一是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的艰苦经历;二是苏武回来后的一些情况。课文节选自第一部分。作者塑造的苏武的形象相当成功。文章不是机械地铺叙历史事件,而是经过巧妙的取舍剪裁,集中笔墨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及在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遭遇和表现,主题鲜明,形象突出。 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苏武的身世及他出使匈奴的背景和原因,还介绍了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重点记述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守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