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9955952

2.3 日本的大化改新 同步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5-04-18 科目:历史与社会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78次 大小:9623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日本,大化,改新,同步,学案,答案
  • cover
第三课 日本的大化改新 1.国家的出现: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本州中部的大和国家最为强大。 2.国家的统一: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时统一了日本本土。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3.社会性质的变化:从646年(7世纪)开始,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1.背景:7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1)国内因素:①经济上:世袭大贵族经济实力强大,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者。②政治上: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利,豪强贵族权倾朝野,致使皇权旁落。 (2)国外(国际)因素:当时,中国唐朝高度繁荣,朝鲜半岛上的一些国家也蒸蒸日上,这一现实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3)推动力量:当时还有一股拥护改革的力量,那就是曾经到过中国的日本留学生。他们十分羡慕中国的强盛,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实行变革,建立“法制完备”的新国家。 2.过程 实行(实施):645年,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目的:为了打击贵族,挽救统治危机。 4.时间:646年。领导人:孝德天皇。 5.主要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 政治 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经济 (1)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2)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意 义 (1)改革后,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 (2)改革后,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1.秦朝:大约2 200年前,中国的徐福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很多人认为他去的地方就是日本。 2.汉朝:公元57年,居日本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者到中国,中国皇帝赐使者印绶。18世纪,日本出土过一枚刻有“汉委奴国王”的五字金印。公元1世纪后的几百年间,中日之间的交流有了更大的发展,成批的中国织工、陶工等随日本使者到了日本,对日本的纺织业、制陶业等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唐朝:到了中国的大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 (1)政治:大化改新期间,效仿唐朝的政治制度实行改革,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教育:仿照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国学。 (3)宗教:佛教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后,发展很快。 (4)文学艺术:中国的唐诗和书法在日本深受欢迎。汉文化在日本风行一时。 (5)建筑:710年,日本仿照中国长安的式样,建立了新都平城京(图示见下)。说明唐代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日本平城京平面图 4.结论/日本民族特点:日本善于向先进文明学习,乐于吸纳中国的文化精华,并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日本文化。 1.日本庄园 (1)建立原因:大化改新时推行的由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很多豪强贵族纷纷建起自己的庄园。 (2)发展情况:到10世纪,庄园的数量已相当可观。 2.武士阶层的形成 (1)原因:庄园主为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 (2)形成:武士的力量不断壮大,地位越来越高,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 (3)影响:武士阶层在此后的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列举日本文化受唐朝影响的事例。从中说明了什么? 1.列举:见“教材解读”第三点中的唐朝史实。 2.说明: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模仿和创新。 ①要善于学习借鉴世界先进制度、文化和先进文明成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②要正视自身的不足,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一、判断改错 1.日本大化改新内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