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984441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2次 大小:35979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历史,高中,19课,21张,课件,辛亥革命
  • cover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清末新政 目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措施: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结果:最终失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预备立宪 含义:清政府迫于压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亦称“筹备立宪”。 步骤: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说法,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当时,上海和日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 民主革命思想的蓬勃涌现 陈天华(1875-1905) 章炳麟(1869-1936) 邹容(1885-1905) 兴中会 时间:1894年 地点:美国檀香山 宗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同盟会 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 机关报:民报 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三民主义 类型 思想内涵 地位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补充 归纳:三民主义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 ①时代背景: ②经济基础: ③阶级基础: ④思想基础: ⑤组织基础: ⑥军事基础: 外患(民族危机)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侵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内忧(统治危机)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条件 ⑦直接原因: 1、武昌起义 条 件 1911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为革命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过 程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1、武昌起义 结 果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1、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成 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3、《临时约法》 目的:限制袁世凯走向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言论、集会、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