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

《篱笆那边》ppt1(附教案及朗诵swf)

日期:2025-05-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15969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篱笆那边,ppt1,教案,朗诵,swf
    篱笆那边 作者 狄金森 教者 甘肃榆中恩玲中学(730100) 白瑜厚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狄金森的简历与创作。 2.理解、领会作者所绘写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含蕴。 二、能力培养目标 领悟《篱笆那边》带一点神秘色彩的诗意。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追求自由、美好、进步是人的天性,人生而为人,要奋发有为。 2.爱好思考,珍爱生活中真挚的情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狄金森的诗素以神秘著称,评诗者一向聚讼纷纭,要想让学生理解透她的诗旨,就有必要对“上帝”这一概念作些阐释。所谓“上帝”,是西方文化中的概念,中国学生在理解这个概念上易犯简单化的毛病,要从独特的角度去诱导学生理解。再者,神秘主义的诗不能只允许一家之言,应让学生在其智力基准上去理解,可以见仁见智,甚至学生完全否定其诗,也不必太在意。优秀的诗从来不靠强迫去打动人。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诗歌可以有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一首哲理诗名叫 《篱笆那边》。哲理诗总会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留下某种不确定性,正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二、作者: 艾米莉 狄金森(1830—1886)美国女诗人。是美国19世纪诗坛的一颗巨星,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之一。她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知名人士。她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度过的,生活圈子极其狭小。25岁始,弃绝社会交往,潜心以诗作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父亲去世后,她更加深居简出,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终日闭门作诗写信。她55岁去世时,留下近一千八百首诗歌。她的诗大都短小,以描写自然、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表达她对人生、爱情、艺术、死亡等方面的见解。诗中洋溢者一种奇光异彩,与惠特曼的诗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细腻柔美,清新别致,精细人微,寓深邃于浅表的意象,塑造出别具一格的意境。《篱笆那边》就是代表作之一。 三、范读、朗读,与文本对话,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 【活动】1、四人一组商量说出诗的表面意思。 【明确】一棵红草莓在篱笆那边向人招手,我想爬过去攀摘在手,又怕弄脏白围裙,过去或不过去,真是矛盾。如上帝也是小孩子,它会不会爬过去呢?也许会吧!也许不会! 【活动】2、 四人一组讨论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子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四、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1、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提示】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都喜爱的一种水果。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 【问题】2、上帝又指代什么? 【提示】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或代表着种种清规戒律。 【问题】3、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解说] 答案并不唯一,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讨论,只要言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