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85838

9《说“木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192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说“木叶”,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必修
  • cover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掌握“木叶”的艺术特征,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筛选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理解诗歌意象的稳定性,提升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文艺评论的写作思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本课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典诗歌的文化底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木叶”与“树叶”的差异,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难点:结合具体诗句,探究“木”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展示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提问:“落木”与“落叶”有何不同? 引出主题: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选择为何如此讲究? 2. 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林庚的生平与文学成就(诗人、文学评论家,“北大中文四老”之一)。 写作背景:20世纪80年代诗坛现状,林庚对诗歌语言提炼的呼吁。 3. 文体知识 文学评论:定义、任务及分类(诗歌评论、小说评论等)。 文艺随笔:以《说“木叶”》为例,说明其灵活性与思辨性。 4.解读标题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 “说”是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的一种文体。“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随笔(文艺短评) “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意象。 5. 初读课文,梳理结构 任务:速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填写表格: 第一部分(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第4—6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文,点明“树叶”与“木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却差别很大。 6. 课堂讨论 问题:为何古诗中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 引导:结合课文第3段,分析“木”的暗示性(落叶因素、颜色与触觉联想)。 第二课时 1. 深入研读 对比分析: 诗句对比:“高树多悲风” vs “寒风扫高木”(曹植与吴均)。 表格填写: 意象 特征 情感 高树 枝叶繁茂、绵密 悲壮、不平 高木 空阔疏朗、落叶微黄 秋意萧瑟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结合第4段)。 填写下表,区别“木(叶)”与“(叶)”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情感) 木(叶) 秋风 叶落 脱尽 叶子 微黄 干燥 空阔 疏朗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 树(叶) 春夏之交 枝叶繁茂 绿 褐 绿 饱含水分 饱满绵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生机活力 “木叶”“树叶”“落木”“树”“木”它们区别是什么?填写下表。其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概念 季节 颜色 意味 树叶 树叶 春夏 绿色 繁茂湿润 木叶 树叶 清秋 微黄 干燥疏朗 绵密 落叶 落叶 春夏之交/秋 绿/黄色 繁润/干燥 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2. 拓展延伸 古诗常见意象: 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 意境分类:豪放、清幽、婉约等(结合杜甫、黄庭坚诗句)。 真题演练:分析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中“酒”的意象作用。 3. 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木叶”的落叶、微黄、干燥感,传递秋意与漂泊之情。 启示:鉴赏诗歌需品味“言外之意”。 4.作业布置 (1)基础作业:完成课后表格,对比“木叶”与“树叶”的异同。 (2)拓展作业(二选一): 选择“乌/昏鸦/寒鸦”或“轻舟/孤舟/扁舟”,搜集相关诗句,分析意象特征(500字)。 仿照课文思路,写一篇短评分析“月”在古诗中的不同意味。 5.板书设计 说“木叶” 一、现象:诗人钟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