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010798

2020年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8.1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案(部编版)

日期:2024-05-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77次 大小:3875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0年,天姥,编版,学案,吟留,梦游
  • cover
梦游天姥吟留别 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生于中亚碎叶,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在二十五六岁时离蜀东游。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赐金放还。天宝三年,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61岁时,在讨伐安史叛军的路上因病折回,次年病逝。 作品 《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评价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继屈原之后,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 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段时间。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1.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的诗。其形式多为五言句,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人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自游为近体。 2.瀛洲 古代传说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方丈。 3.谢公屐 谢灵运穿的木屐。谢灵运游山时,穿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 梦游天姥吟留别 层解:开篇四句用“烟涛微茫”的瀛洲来陪衬天姥山。句中一“信”一“或”,使人油然而生神游天姥之念,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 层解:综合运用了衬托、对比、夸张等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壮丽、雄奇,为下文梦游做了很好的铺垫。 段解:点明入梦的缘由,渲染天姥山气势雄伟,令人神往。 层解:入梦第一景:月夜渡湖———清幽雅致。 层解:入梦第二景:(白昼)著屐登山———雄奇壮观。这里除了有驻足半山,远望海上红日升空、听闻天鸡高唱的辽远空旷的意境美之外,还有一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的情感蕴含其间。 层解:入梦第三景:(傍晚)山中奇景———神奇迷离。这里描写了一幅昏暗恍惚、神奇迷离之景。 层解:入梦第四景:(夜晚)神仙登场———壮丽非凡。仙境的光明、辉煌、欢乐,让人心驰神往。诗写到这里,梦境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也达到了极致。 层解:此处情节再一次发生变化,掀起了更大的波澜,一个“忽”字将诗人从绚烂缤纷的仙界拉回到现实。诗人刚才还在与众仙共舞,突然间回到现实社会,其失落、惆怅之情,通过接二连三出现的“忽”“恍”“惟”“失”等字表现得淋漓尽致。“恍惊起而长嗟”正是那种从梦境中惊醒后不知所处、怅然若失的情状的鲜明写照。 段解:详写梦游幻境的见闻和感受。 层解:诗人从梦中醒来,一时难以接受现实,禁不住发出快乐短暂、时光无情、世事无常的悲叹。“古来万事东流水”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层解:写诗人由梦醒后的低沉、失望转为感慨———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思想。 段解:抒发梦醒后的感慨。 1.古今异义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