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0276

说“木叶“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8次 大小:2050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木叶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说“木叶”》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5 》 教材-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课题 《说“木叶”》 年级:高二 学期:上期 学段:第5学段 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2、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思路 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方法 小组讨论研究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资源 1、教师教学用书面 2、校本教材《中国古代诗歌举隅》 教学过程预设(共一课时)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导 入 导语:1、纵观我国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杜甫的名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可对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个疑问,“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今天我们就从林庚的《说“木叶”》中寻找答案。(板书题目) 1、学生结合所学诗歌思考,整理与交流。 2、学生赏析存疑。 1、 回顾文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入语言的美境。2、为本文理解意象的暗示性作铺垫。 二阅读与感知突破重点一 引出问题:1.迅速浏览一至三段,找出作者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发现的三个问题。(1)、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2)、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3)、为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研习问题一2、结合诗句分析。用文中所引诗句引导学生思考: (1)诗句中,出现“树”或“叶”的句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提示:注意对“树”或“叶”进行修饰的词,如“丛生”、“绿”“密”](2)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是什么? 问2:“木叶”和“树叶”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是一样的?明确:不一样。 问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那么,是什么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思考,讨论:结合“木叶”所处的季节,体会诗中给你的感觉。问4:既然“木叶”就 是“落叶”,那诗人为 什么不用“落叶”呢?关键之处在于“木”字。先分析“木”和“树”的区别。研习问题二3、齐读课文第四、五段,思考第二个问题。文中说,木,屈原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试分析“高树”与“高木”的不同。并请学生简笔画出“木”与“树”。研习问题三4、齐读第六、七两段,思考第三个问题。思考:前面分析到“木叶”就是“落叶”,可又发现诗歌中有用“落叶”的,也有用“木叶”的,“木叶”与“落叶”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体会: “木叶”、“落叶”、 “黄叶”、“落木”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在课文中找出关键句子。明确:从这些不同形象的叶子中,我们体会到:“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还带着些许缠绵。释疑解惑,提炼观点5、解疑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小结“木”的艺术形象。明确:“木”是含有落叶的因素,在颜色上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是干燥的,感觉很干爽的,意境空阔。教师小结(提醒查找关键词: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