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03287

第7课《范进中举》教学资料+课件长春版八上

日期:2024-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0次 大小:23741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7课,范进中举,教学,资料,课件,长春
    七 范进中举 作家与作品 一、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省全椒县人。出身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官僚家庭。不过,他的父亲只做过几年教谕。在他23岁时,父亲就死了,因此家道中落。他既喜资助别人,自己又爱挥霍,很快就把祖先遗留下来的产业花光,受到本族和地方上富贵人家的轻视。33岁那年,迁居南京,经常与一些文人往来。因捐资修先贤祠,生活弄得更穷,甚至有时不能举火。从这时起,直到54岁在扬州逝世止,完全依靠卖文和朋友的接济维持生活。由于他饱尝了人间冷暖,接触了各阶层的人物,所以培养了他对于现实的深刻观察能力和现实主义精神,这便是构成他对现实不妥协的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当时的社会实际对他的影响。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大规模的武装抗清斗争虽然已经被镇压下去,但是,反清的秘密斗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武装起义也在不断进行。在经济方面,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之后,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复苏,并且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笼络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二、《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出现了一百几十个人物。它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被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大大减弱了本书的批判力量。 思考与讨论 一、范进中举后惊喜得发疯,虽说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并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会有实情”的,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二、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对社会的摆布都同样的软弱无力,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生动的感性自我,同时又都有善良的品性。但他们又不尽相同。范进很自卑,胡屠户训斥他,他只是诺诺连声;孔乙己颇有几分清高,不仅始终不肯脱下又脏又破的长衫,对自己读书认字还很沾沾自喜,甚至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