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改革开放的推进 1.农村改革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开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 地点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做法 实行以包干到户等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影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迅速改变着中国农村的面貌,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时间 1984年 内容 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性质) 意义 这次全会后,我国迈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关键性一步,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的试验田 (1)开始:对外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 (2)做法: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3)目的(意义) ①通过国家给予的优惠经济政策,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经济交流,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②影响:首批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为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4)对外开放的发展: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了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将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5)开放格局的形成:目前,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改革开放的新阶段: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对农村政策的变化。 农村政策 时间 核心内容 表现 影响 性质 土地改革 1950—1952 年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种自己的田 彻底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私有制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6 年底 把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种集体的田 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公有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 提高、扩大公有化程度和规模 集体去种集体的田 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遭受的一次严重挫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年 包干到户 自己去种集体的田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改革的突破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1)公有制经济: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由单一的私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 (2)集体经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在农村展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集体经济迅速发展。 (3)非公有制经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改革全面展开,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4)市场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我国在广东、福建设立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