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042114

4.1尊重他人 教案

日期:2024-06-23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235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尊重,他人,教案
  • cover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尊重他人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感受尊重带来的良好心理体验,形成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识。 2.形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等的意识和理念。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列举尊重他人的实例,说明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意义。 2.学会换位思考,欣赏他人,平等对待他人。 三、知识目标 1.知道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2.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理解尊重的价值和意义。 难点:践行尊重,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尊重他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当孔子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访老子时,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这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思考讨论:孔子尊师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表达对对方的尊重,我们都乐于与尊重他人的人交往。下面我们来学习《尊重他人》。 【讲授新课】 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 (一)尊重的含义及表现 活动一:1.PPT展示材料。 1966年邢台地震,周恩来赶赴震区,在一户农民家里,老大娘倒一碗水给总理喝,碗上沾满玉米面,显得很不干净,随行医生正欲制止,被总理以目示退。周总理接过碗一饮而尽,表现了一位伟人对普通农民的尊重。 2.思考问题:什么是尊重?尊重他人的基本表现是什么? 3.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4.教师总结:尊重即尊敬、重视。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二)尊重对个人的重要性 活动二:1.阅读教材P33探究与分享。 2.思考问题:(1)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举例说明你支持的观点。 (2)有人说:“尊重比帮助更重要。”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3.答案提示:(1)我赞同第三位同学的观点。例如:在超市里购物,自己要想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必须遵守超市的购物规则,态度要谦和,说话要有礼貌,选择商品应事先考虑好,以免耽误其他顾客购物,对营业员的优质服务应表示谢意。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超市里其他购物者和营业员的尊重。 (2)我认同这个观点。理由:一般来说,所谓“帮助”,是指以出钱、出力或出主意的方式帮助别人,即替别人解决实际性的、现实性的、具体的、实在的困难;所谓“尊重”,则是指敬重、重视。如果说帮助别人是出于怜悯或爱心,那么尊重别人则是源于更高的觉悟和境界。帮助往往可以直接给予获助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而尊重则更可以唤起被尊重者心底的潜力,激发其奋发向上的活力。因此,尊重比帮助更重要。 4.教师总结: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 (三)尊重对社会的重要性 教师引言: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这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 活动三:1.阅读教材P34上方探究与分享。 2.讨论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三位读者的观点? 3.答案提示:读者甲看到每个人都有进馆阅读的权利,但是没有看到衣冠不整者进馆阅读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读者乙看到衣冠不整者不得进馆读书是对其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