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049263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之《山居秋暝》教学设计+课件+随堂练+音频(共18张PPT)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570465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统编,PPT,18张,音频,随堂,教学设计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借助注释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第一课时 单元导入,导入新课 1. 四时景物皆成趣,一花一鸟总关情。今天我们走进第七单元的学习,走进自然景观,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板书课题《山居秋暝》。 2.“暝”是“日”字旁,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我们知道“暝”是指日落时分,天色将晚,也就是黄昏时分。有一句词———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秋暝”就是秋天的黄昏。 诗题中的“居”又是什么意思?居住。居住在山里叫———山居。居住在村里叫———村居。居住在家里叫———家居。居住在异国他乡呢?———客居”。如果一个人住在山里不想让人知道,叫———隐居。 题目中的“山居”有隐居的意思。诗人隐居的这座山叫终南山。诗题中,“秋暝”点明时间,“山居”点明地点。 二、读好“停连” 1.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和流利,还要读出节奏。这首诗是五言诗,共八句,每一句的停顿都有一个特定的位置。五言诗是“二三”结构。老师读每句前二字,学生读后三字。注意“停”就有节奏了。(板书:停)指名按节奏再读全诗。 2.“停”是声音停,但气息还是要“连”起来的。(板书:连)老师示范,学生再读。 3.看每一行最后一个字“秋”“流”“舟”“留”,押韵的字要读得“长”一点。(板书:长) 4.再看前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后”“照”“女”“歇”,这些是仄声字,要读得“短”一点。(板书:短) 这样读就有了“停连长短”,生再读。 抓事物想象画面 1.注意每一句诗的前两个字,你发现这首诗写了哪些事物?这首诗写了空山、天气、明月、清泉、竹喧、莲动。 2.借助注释读读古诗,看看你能理解哪些诗句的意思,还有那些不理解? 理解“空山 竹喧 随意 春芳 歇 留”的意思. 春天什么是芳香的?“随意春芳歇”就是春天的花草到了秋天,就随它落去吧,是随意的,自由的。按正常的顺序应该是“春芳随意歇”,这叫“倒装句”。 3.“王孙”指的是王维自己。理清了这首诗描写的事物,回过头来看全诗,你觉得山中的什么最值得王维“留”下来?(板书: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诗很宁静,泉水很动人。前一句静,后一句动。想象一下,清泉是怎样地流着?潺潺地流着、轻快地流着、叮咚地流着、淙淙地流着,对比朗读,静态描写读得轻缓一些,动态描写读得活泼一些。 泉水叮咚把王维“留”下来了!还有不同看法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让王维留下来,这是怎样的画面呢?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分开,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多么诗意美好的生活! 4.知道王维在官场上是一种什么生活吗?补充介绍王维相关资料。 官场上是虚伪的,不自由的。此刻,终南山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花草凋谢已谢,却有青松苍翠。山泉清澈,淙淙流淌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丝带,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静的自然风光啊!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带着这样的向往之情读这两句诗。 了解了王维的身世背景,才能真正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山中“留”下。上有明月,下有清泉,远处有浣女的欢笑声,近处有渔民归来的身影,这样的“山居秋暝图”又怎能不让他留下?齐读全诗。 三、感悟诗情 1.这样的画面,你们想不想“留”?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对这样的生活都充满向往。在这样的生活中,他的心会变得怎么样?纯洁、透明、真实。 从此他放下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放下勾心斗角。于是,他看到的山是———空山,雨是新雨!他的心就像明月一样———透明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