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097511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5时 练习四(2)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日期:2024-06-21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6584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上册,5时,练习
  • cover
第4课时 练习四(2) 复习内容:教材练习四第6~9题。 复习目标: 1.会根据正方形周长的公式,知道求边长的公式。 2.解决生活中“周长”的问题。 3.感受和体会到“周长”问题在生活中处处存在。 教学重点:根据周长的公式求边长的公式。 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周长”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系统梳理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关于“周长”和某些图形的周长的计算,会找到某些图形的一周长度,也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某些图形的周长。那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看“周长”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针对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四第6题。(1)教师出示情境图,学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并和同桌交流。(2)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求正方形的边长?48厘米是什么?(3)指名回答。预设1:因为铁丝的长度是48厘米,把它围成正方形,所以这个48厘米也就是正方形的周长。预设2:因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所以边长=周长÷4。(4)学生独立列式计算。48÷4=12(厘米)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7题。围篱笆问题。关键提醒学生:看看围篱笆的时候,有没有哪一边是靠着墙壁,如果有的话,这一面不需要围篱笆。从图中可知,篱笆的长是靠墙的,所以应该少算一条长的长度。4+1+1或4+1×2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四第8题。(1)正方形周长=边长×4 12×4=48(厘米)(2)分完后,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所以周长是6×4=24(厘米)。(3)24×4=96(厘米) 48+48=96(厘米)发现: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是大正方形周长的2倍。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9题。根据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就可以知道摆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是16÷2=8,又因为8=1+7=2+6=3+5=4+4,所以有四种摆法:(1)长有7根小棒,宽有1根小棒;(2)长有6根小棒,宽有2根小棒;(3)长有5根小棒,宽有3根小棒;(4)长有4根小棒,宽有4根小棒。四、拓展延伸有一条铁丝,刚好能把它围成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现在把这个长方形改变形状,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5+3)×2=16(厘米)16÷4=4(厘米)五、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六、作业布置1.一个长方形运动场,它的长是50米,宽比长短14米。皮皮沿着运动场跑5圈,跑了多少米?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6厘米,若把这个正方形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3.李叔叔用篱笆在饲养厂后面的空地上围一个长15米、宽8米的菜地,一边靠墙,最少用多少米的篱笆? 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练习内容。正方形周长公式的逆应用,学生计算正方形的边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有一面不需要围篱笆。学生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发现其中的规律。让学生先计算出长与宽的总和,再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到长与宽总和的多种搭配。 板书设计 练习四(2) 正方形边长=周长÷4 围篱笆:哪一面靠墙,哪一面就不需要计算长度 4个小正方形周长总和=大正方形周长×2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习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保证每名学生都参与学习、讨论回顾、总结计算方法,全班交流。 不足之处:一些环节挖掘的还不到位,对学生自发生成的资源利用不够,应变不够,在对时间的掌控上把握不够准。 教学建议:应该更加关注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回顾探究出平面图形周长的具体解决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获得一种数学学习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建立起知识结构,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