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10990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教学课件)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93946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教学课件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1、体味杜诗含蓄蕴藉的风格。 2、体会用语上的旷达和情感上的抑郁相结合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中透露出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用语上的旷达和情感上的抑郁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用语上的旷达和情感上的抑郁相结合的特点。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合注释介绍作者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二、结合注释介绍背景 重阳节秋高气爽,菊花盛开,气候宜人,景物鲜妍,古人往往结伴登高,饮酒览胜。骚人墨客,吟诗作赋,咏赏不绝。这首诗就是杜牧在重阳节,登上池州齐山而写下的一首别具意境的佳作。 与他一起登览的客人就是晚唐著名诗人张祜。张祜比杜牧稍大,两人关系非常友善。他写的“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是传诵之作,深深寄托怀才不遇情怀;杜牧的仕途坎坷与张祜的怀才不遇,使两人的感情紧紧联结在一起,这种感情诗中有所表现。 三、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1、诗意: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青色。 2、“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描绘秋景,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 3、“翠微”一说指“翠微亭”,是诗人登临的地方。二说“翠微”指秋山。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1、诗意: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 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象是劝客,又象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2、内涵:“愤激之思,以旷达出之”。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诗意: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2、内涵:诗人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委婉曲折地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感慨。 四、与杜甫《登高》比较思想和意境上的差异: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牧诗抒写诗人的抱负难以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