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21763

浙教版科学七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实录+超详细说课课件

日期:2024-06-26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视频 查看:35次 大小:1224524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实录,视频,细说,超详,优质,课堂
    (课件网)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 精品教学课件 浙教版《科学》7年级下册第一章 第6节 眼和视觉 (第2课时)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梅山中学 廖力瑶 一、教材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重难点 六、教学过程 七、效果与反思 五、教学法 二、学情分析 说课流程: 一、教材分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是了解透镜的延伸,又是凸透镜应用的理论基础,承上启下、内容多、难度大。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别于以往验证式实验,它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对分界点的寻找。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像和凸透镜有了一定认识。 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认识,局限于放大镜成放大像。 七年级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不足,对规律的概括存在难度。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光具座找到凸透镜成的各种像,会描述像的性质并记录物距和像距,学会从记录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会初步将生活中的凸透镜与成像规律对应起来。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历提问、猜想、实验、归纳等探究过程。 (2)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发现的喜悦。 (2)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科学原理。 三、教学目标 四、重难点 重点: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 难点:引导学生归纳并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问题导学,推进探究; 充分实验,自主建构; 借助软件,突破难点; 口诀总结,帮助记忆。 五、教学法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5分钟) (二)问题导学,实验探究 (27分钟) 1.实验准备(9分钟) 2.分组实验,观察记录(18分钟) (三)分析数据,归纳结论(8分钟) (四)回归生活(5分钟)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5分钟) 温故知新:找出教室中的凸透镜(联系凸透镜的定义) 观察真细心! [提出问题]:对比两次实验,你有什么疑问?(交流) 对照实验: ①手握水杯(近距离),观察手指所成的像; ②将手缓慢远离水杯,透过水杯观察手指所成的像. 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猜想假设]: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问题导学,实验探究 (27分钟) 实验思路:改变物距,找到不同物距下的像,观察比较像的性质,找出变化的规律。 1、实验准备(9分钟) 中央刻线 c a b 物距:u=c-b, 像距:v=b-a 光具座: 标尺、滑座、导轨 思考问题: 1.若镜偏高或镜面倾斜,会出现什么情况? 焰、镜、屏 三心同线等高 三面垂直标尺 操作顺序: 标尺中央固定镜, 根据焰心调镜屏, 将物移到最远处, 移动光屏找到像, 由远及近移蜡烛, 不同物距像找全。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f=10cm ) 注意事项 像:轮廓最清晰的图像(位置唯一) 2.怎样找到成在光屏上的清晰像? 3.如何保证找全所有的像而无遗漏? 2.分组实验,观察记录(18分钟) 探究学案上的5个问题,进行相关记录。( 4人一组) ⑴蜡烛离凸透镜什么距离时,光屏上能出现像,此时,像的性质是怎样的?多记录几组数据。 ⑵成实像时,物向镜靠近,像将如何移动?像有何变化? ⑶光屏上能不能找到正立的像?什么物距时光屏上便找不到像? ⑷当光屏上没有像时,取下光屏,隔着透镜观察烛焰同侧,能不能看到像?此时像的性质是怎样的?不记录像距。 ⑸正立像与倒立像的物距分 界点在哪里?光屏上放大像 和缩小像的物距分界点在哪?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8分钟) 1.数据处理(各组数据输入excel,按物距排序) 请不要此干扰哟! (表面反射成像) 2.归纳结论 不大不小为等大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缩放 倒正 虚实 1.u>2f f<v<2f 缩小 倒立 实像 2.u=2f         3.f<u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