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技能目标:经历观察测试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过程;瓦楞纸的结构并作出解释、提出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重点: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教学难点:解释为什么改变形状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材料:科学书6本、硬币、纸箱,瓦楞纸板、记录单8张、折叠尺 2.小组材料:科学书6本、硬币每组40个、透明胶每组1卷、剪刀、大小相同的纸每组8张、瓦楞纸板每组2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老师刚刚搭了一座纸桥,你猜它能承受几个硬币呢?我们来试试。 (师演示) 2.这座纸桥承受了几个硬币?放下这个硬币后桥蹋了,这个硬币能不能算? 3.那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增强纸桥的抗弯曲能力呢?(增加厚度) 4.嗯,他运用到了我们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可增加桥的厚度要增加许多材料,能不能不增加材料就能增加桥的抗弯曲能力呢?(改变形状) 5.改变形状究竟能不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呢?(板书: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我们来试一试,师演示(折一张横折的纸桥,改变平面桥墩的距离及放硬币的位置)我已经做好了一个这种形状的纸桥,把它与平面纸桥来对比一下。(生:老师的实验不公平)这样实验行不行?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2.那我们在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哪些条件的改变会影响我们实验的准确性?学生汇报。(板书:不改变桥的距离、高度,纸的厚度、长度,硬币放中间,竖折) 3.出示: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 ①只能改变纸的形状,不能改变桥墩的距离和高度;不能改变纸的厚度、长度与大小。 ②每张纸只能使用一次,不能反复或合在一起使用。 ③硬币应尽量放到纸桥中间的位置,要轻轻的放硬币。 ④使纸碰到桌面的那个硬币不能记录下来。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交流。观察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6.为什么折成这些形状就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呢? 7.我们来看看这种L形材料,它的哪一部分像是把梁立着放了?这样做,实际上是减少了梁的宽度,但为什么还是能够增强抗弯曲能力呢?(增加了厚度) 8.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你还看到过哪些用改变形状的方法来增强物体抗弯曲能力的例子呢? 9.你们看,这是我们生活当中常见到的一些建筑材料,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把钢材和铝材加工成这些形状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可以节省材料) 三、瓦楞纸板的研究。 1.同学们,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样非常神奇的东西,(出示纸包装箱)知道这是什么吗?它都有些什么用途呢?你有没有想过,用它来装非常重的物品,也不会变形、破损,是什么原因使它拥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 2.老师从包装箱上剪了一些纸下来,你看这种材料叫做瓦楞纸板。 3.我们如何观察瓦楞纸板?我们在观察时主要观察哪几个方面?(我们观察时要注意观察瓦楞纸板一共有几层,每层的厚薄、软硬、形状如何,瓦楞纸板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4.分组观察、记录。 5.汇报交流。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认为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是什么?你发现什么新的问题吗? 6.你看,瓦楞纸板中间有许多拱形,这些拱形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我们在下节课将继续研究研究拱形的力量。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设计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减宽增厚)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的能力。 课后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们学校年组教研课,在授课时前一部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