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267156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讲义教案

日期:2024-05-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74854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讲义,节选,大学,原文,经典,单元
  • cover
儒家宗圣———曾子 曾子(前505-前436),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南)人,名参,字子舆。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父亲曾点(曾晳),母亲上官氏。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强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实现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本文具体内容归纳如下: 对应学生用书P31 诵读《〈大学〉节选》第一段,完成以下各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大学之道①,在明②明③德 ①(指宗旨、原则) ②(动词,使显明,彰明) ③(美好、圣明) (2)在亲①民,在止于至②善 ①(使……去旧更新) ②(最) (3)欲治①其国者,先齐②其家 ①(治理) ②(整治) (4)致知①在于格物② ①(获得知识) ②(推究事物的原理) (5)壹是①皆以修身②为本 ①(一切,一律) ②(修养品性)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间万事皆有开始和结束,(我们)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句式:省略句,“知所先后”前面省略主语“我们”。 (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