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 我们是公民 单元教学目标 1. 掌握公民的内涵,厘清公民和国籍的关系;熟悉和保护个人的身份信息;自觉维护中国公民的形象和声誉。 2.了解宪法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认识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树立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理念,认识到公民既享有权利,也需要履行义务;知晓尊重与保障人权是宪法基本原则,了解我国在人权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 单元学习活动一览 我们是公民 公民意味着什么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公民的基本权利 认识居民身份证 公民的基本义务 我是中国公民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6课 公民意味着什么 内容《道德与法治》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我们是公民》 【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公民身份从何而来”,引出国籍和公民身份的联系: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无论本人出生在境外或境内,都具有中国国籍。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外籍人士符合法定条件的,也可以加入中国国籍,但前提是放弃外国国籍。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认识居民身份证”,引导学生关注身份证正反两面所记载的信息,介绍身份证的用处并提醒学生注意保护个人身份信息。第三个板块的话题是“我是中国公民”,介绍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维护中国公民的声誉和形象。 二、学情分析 “公民”、“国籍”这些词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接触并不多,对它们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居民身份证”学生可能有所接触,但是对身份证上所记载的信息和身份证的作用也不是非常了解。而且五年级学生大多不懂得公民和国籍的双向连接关系,不知道不同国籍的人在公民权利和义务方面存在的差异。 【教学目标】 1.掌握公民的内涵,厘清公民和国籍的关系。 2.熟悉和保护个人的身份信息。 3.自觉维护中国公民的形象和声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公民的内涵,厘清公民和国籍的关系。 教学难点:自觉维护中国公民的形象和声誉。 【教学技术与教学媒体应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公民身份代表这不同的国籍 2.知道国籍取得的两种方式。 3.知道“公民”的词源,初步懂得珍惜自己的公民身份。 【教学重难点】 知道“公民”的词源,初步懂得珍惜自己的公民身份。 【教学过程】 活动一:什么是“公民” 1.师:在家里,我们是孩子;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在商场,我们是顾客。随着场合不同,我们的身份也会有变化,但有一个身份我们是共同的,不会因为场合改变而变化,那就是公民。我们都是公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那么“公民”一词从何而来呢?请大家仔细阅读,书本46页的这段文字。 2.出示书本46页文字,学生自由阅读。 3.师:同学们,你读懂了吗?从这段文字中你收获了哪些信息呢? 预设:古希腊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公民资格的;那时候妇女没有资格;奴隶也没有公民资格的;古罗马时期的公民享有政治权利,还要承担兵役和纳税的义务…… 师小结:“公民”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那时候的公民含义与现在并不相同。 4.师:让我们来看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公民”一词是如何解释的? 出示并请学生一起读一读:“公民”就是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5.师:这就是公民在词典中的概念。那么我们公民的身份,又是怎么来的?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第1款: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请学生读一读。 师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是宪法赋予我们的。无论从概念上还是法律意义上来看,公民身份的关键就是国籍的取得。公民身份标志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