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303571

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11-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542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格式
  • cover
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学本教学”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型 新 总课时 主备人 授课日期 主讲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2.引导学生学习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3.引导学生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内涵丰富、富有战斗性的语言;4.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驳论证的方法,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内涵丰富、富有战斗性的语言。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本单元属于相对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有立论,有驳论,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从两个方面批驳了对方的错误论调,最后做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然而,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向中国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有人到处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当人们在此悲观论调泛滥并日益消沉、失望之际,鲁迅站在最前列,针锋相对地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二、走进文本,讲授新课第一学程:初读文本,理清思路学习任务:学习驳论,理清论证思路。主问题1:初读文本,找出作者批驳的观点及对方的论据,找出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及依据。分析作者是怎样批驳对方论点的?学法指导:1.自学:先自主阅读,围绕主问题进行专题阅读,做批注,形成自己的认知与见解;2.互学:小组内相互交流观点,求同存异,组长做好指导、分工,为展学做准备;3.展学:小组展示,分享观点,其他小组可针对性补充或质疑。要求声音洪亮,表达清晰,语言流畅。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明确作者反对什么,主张什么,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第二学程:精读文本,品味富有战斗性的语言学习任务:精读文本,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主问题2:这篇文章用词精准,说理生动,有讽刺意味;同时,文章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尖锐犀利,具有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并做简单分析。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自己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尖锐犀利,具有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并做简单分析,准备小组内交流。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把自己的理解与小组成员交流,相互启迪,组员补充。(2)展学准备。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学准备。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楚。(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3)展示小组四个人分工明确。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鉴赏其中的关键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三学程:深度解读文章,体会作者感情。 学习任务:深度解读文本,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 主问题3:你认为为什么国民党会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结合前面学习过的课文,请你说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自己结合刚才所学,形成自己的见解;确立自己的理解后,小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