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第四课《我是“粉丝”》教学设计 [活动理念] 本课属于自我发展辅导版块,旨在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给学生一个机会表达自己的“粉丝”身份,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粉丝”行为,理解自己为什么是“粉丝”的原因。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更加深入地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他们身上依赖性与独立性并存。学生们一方面希望依赖于偶像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一方面又希望通过自己的“粉丝”身份和行为体现自己的价值。当偶像出现自己不希望出现的问题或他人不赞同自己对偶像的推崇时,容易出现一些过激的言行。他们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人考虑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这个事实,但在实际生活中又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快乐、悲伤、开心和愤怒,而较少体察他人的情绪与感受。如果能学会客观、辩证地思考问题,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就能更好地改善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建立自我认知。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成为“粉丝”身份的原因是自我认知。 2.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如何辩证地看待偶像和“粉丝”的行为。 [活动重难点] 懂得客观地评价自己。 [活动准备] 1.每个小组发一本彩色即时贴。 2.课前录制“校园随访”视频植入课件。 [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目标 活动过程 预期效果 课堂生成预设处理 设计意图 一心理预热(2分钟) 激发兴趣,调动情绪,为课题引入做好铺垫 视频 导入 观看视频“奔跑吧,兄弟”后,学生的兴趣被引发,情绪被调动,自己说出此节目火爆的原因是有很多的明星参与,受到广大“粉丝”的追捧。 师问:这个节目大家喜欢吗?生答:喜欢(或不喜欢)师问:为什么喜欢?生答:1.因为里面有很多我们喜欢的明星,例如 ;2.因为节目里的明星有很多“粉丝”。 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奔跑吧,兄弟!”,同时辅以问题串引导,让学生思考和发现,是明星效应引发“粉丝”的热情。通过同学们分享对此类综艺节目的感受,体会他们对偶像的真心喜爱和推崇,使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粉丝”身份。 猜想 课题 学生被教师的问题串所引导,很快猜想出课题。 师问:那大家能猜出我们今天要聊聊什么话题吗?生答:有关“粉丝”的话题。师问:大家是“粉丝”吗?生答:是。(不必强求学生准确答出课题,只要与“粉丝”相关即可) 板书 课题 学生从表象上明确自己“粉丝”的身份。 学生结论已得出,出示课题顺理成章。 二何为“粉丝”(1分钟) 明确“粉丝”一词的真实涵义 1.展示图片 看到食物粉丝的图片,学生们开心一笑。 以食物粉丝的图片引出学生对“粉丝”含义的解释。 通过展示食物粉丝图片,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引发学生想要回答师问的冲动。明确“粉丝”的来源和含义,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题。 2.词义 辨析 引导学生回答师问:何为“粉丝”? 师问:何为“粉丝”?生答:就是心里有个偶像,对偶像很喜欢、很崇拜...(学生的回答与预期相近即可) 3.明确 释义 教师释义:“粉丝”一词是“FANS”的音译,意为崇拜、追星。 如有学生在词义辨析时已说出,则不必再重复释义。 三我为 谁“粉”(5分钟) 明确“粉丝”身份,感受“粉丝”热情 1.展示 图片 出示《奔跑吧,兄弟》中鹿晗、迪丽热巴的照片,询问在场学生中有没有他们的“粉丝”,很多学生举手表明自己的“粉丝”身份。 学生回答有,则进一步问在场学生中哪些是;学生回答没有,则将范围扩大到当红的影视歌坛明星。 提供的明星是很多学生现在特别喜欢的,提供的视频是他们身边同学参与的,视频中学生们介绍的偶像有明星、名人,也有身边的老师,使学生明白了“粉丝”这一身份很多人都有。 2.观看 视频 播放《校园随访》小视频,学生的情绪明显上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