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36078

地理高三人教版地球的表面形态

日期:2025-05-04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7次 大小:51468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地理,高三,人教,地球,表面,形态
  • cover
(课件网)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丘 陵 分类 能量 来源 表现 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地球内部(热能)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高山和盆地、 使地表变得高低 起伏 削低高山、填平 洼地,使地表趋 于平坦 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在一定时期内,肯定有一个是主导力量。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全球六大板块示意图 板块构造学说 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日本群岛 马里亚纳海沟 红海 大西洋 阿尔卑斯山 落基山脉 安第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 板 块 运 动 对 地 表 影 响 举 例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海岭.断层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 板块挤压碰撞(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洋板块常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东亚岛弧链; 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常形成巨大的山脉.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 板块相对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 ( ) 2.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欧板块 ( ) 3.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 ( ) 4..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分界线( ) 5.雅鲁藏布江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分界线 ( ) 6.东亚岛弧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 ( ) 7.白令海峡是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分界线 ( ) 8.红海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分界线 ( ) 9.安第斯山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 ) 10.海岸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 ) √ × × × × × √ √ √ √ 褶 皱 基本形态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以内力作用为主 判断背斜、向斜的主要依据: 岩层的 新老关系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向斜成山原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背斜 向斜 以外力作用为主 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地貌形态 地形倒置 褶 皱 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 岩层上拱 岩层下弯 常形成山岭 谷地或盆地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背斜 向斜 褶 皱 断层 地垒 :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如 庐山、华山、泰山、峨眉山等 地堑 :相对下降,多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等 探究:在以下地区中打井,你觉得哪里最有可能找到地下水,哪里最有可能找到石油? E 北 背斜———储油构造 向斜———储水构造 探究: 若在此处建一个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a处还是b处开凿?为什么?   北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 隧洞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相互关系: 裸露岩石 风化作用 风化物 侵蚀作用 侵蚀物 搬运 沉积 固结成岩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蚀柱、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台 湾 野 柳 风 景 区 女 王 头 石 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冲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减慢,导致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麓冲积扇。 风力沉积作用 沙丘 外力 侵蚀地形 沉积地形 主要分布地区 风力 风蚀洼地 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