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器”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规划 “计算器”单元规划属性表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自然数的运算 计算器 从算筹到计算器 1 计算器 1 使用计算器计算 3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说明 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一)研读课标 “计算器”单元学习基本要求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学 所属模块 提炼学科核心概念 计算器 从算筹到计算器 初步认识算筹、算盘,知道计算工具的发展简史,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 A识记 数与运算 数感运算能力 计算器 认识计算器的结构,知道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计算器常用功能键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A识记 使用计算器计算 能进一步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运算,提高计算效率,感受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 B理解 (二)分析教材 1、知识编排体系(注:每册中的最后一个单元“整理与提高”省略不写) (1)单元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小学阶段“数与运算”模块的教材安排 模块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数与运算 1.1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2.2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十进制计数法)3.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4.加减混合运算5.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 1.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2.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3.乘法口诀,以及相应的乘除法口算4.两步计算式题 1.分数的初步认识2.乘、除数是两、三位数的乘除法3.两步计算式题,并解决实际问题4.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5.常见数量关系的理解(一) 1.多位数的认识2.以万、亿作单位的数3.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4.分数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5.小数的认识6.小数加减法7.四则混合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8.运算定律与运算性质9.常见的数量关系(二) 1.小数乘除法计算2.小数四则混合运算3.正、负数的初步认识4.解决实际问题 (2)本单元在不同学段的联系与发展 本单元学习计算器的主要目的,一是进行较大数的计算,二是用于探究一些和计算有关的规律。教材是在整数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的教学结束后,适时安排计算器这一单元,能较好地实现这两个目的。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知识的延续,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运算。并且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数学规律,感知数学的有趣,丰富学生数感,同时也为今后大数的学习提前作铺垫。 (3)本单元各例题教学的发展路径 模块 学科核心概念 单元内容组成 例题匹配情况 例题学习要求 例题之间联系 数与运算 数感运算能力 从算筹到计算器 P52例 初步认识算筹、算盘,知道计算工具的发展简史,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 计算器 P53例1 认识计算器的结构,初步了解计算器常用功能键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先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常用健的功能,才更好地学会使用计算器。 P53例2 学习计算器的初步使用方法。 使用计算器计算 P54例1 能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一步计算),感受使用计算器计算的便捷。 先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基本运算,在此基础上进行混合运算,最后再熟练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P56例2 能在解决问题中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混合运算,并能使用计算器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 P57例3 通过使用计算器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丰富数感。 2、本单元中可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时,学生一时很难发现,这时候可以渗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学生体会到要解决复杂的问题可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