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 美好生活哪里来 第4课 我们的衣食之源 【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材分析 《我们的衣食之源》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中的第四课。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6条“初步了解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以及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工人、农民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智慧,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在本课中,初步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从而认识农业的重要性。 第4课《我们的衣食之源》就是从一粒米的生产过程入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农业生产,并以此为范例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水稻的种植和生产过程,引导学生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的辛劳,要懂得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本课分为2课时。 第一课时《白白的大米哪里来》。教材p28~29共2个对开页2个页面。教材第28页正文导入本课内容,归纳为,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我们珍惜粮食,感恩农民,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个页中呈现2幅图,图一展示农民的育秧,我国幅员辽阔,因地域不同,农民育秧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水育秧、湿润育秧、旱育秧、塑料薄膜保温育秧、塑料软盘育秧等。图二展示农民正在进行插秧。教材第29页呈现3幅图,本页3幅图片及文字呈现的是田间管理、收割和碾米环节。田间管理包括施肥、浇灌、除草、治虫、排水等。待水稻成熟,经收割和脱粒,农民收获了稻谷。农民再把稻谷送进碾米机,把谷壳去掉,白花花的大米就这样诞生了。两名学生的话与本课开篇《朱子家训》中的古训遥相呼应,引导学生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的辛勤劳动,懂得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第二课时《美好生活的保障》,教材第30页正文承接上一话题的内容,指出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农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教材第86页6幅图片展示了粮食、食用油、蔬菜。水果、白糖等物品,主持人的话引导学生辨析哪些物品来自种植业,旨在加深他们对种植业的认识。教材第87页上半部分呈现的是人们饲养家禽的生产活动,家禽养殖为人们提供羽绒服的鸭绒和食用鸡肉等。下半部分呈现的是牧民放牧牛羊的生产活动,畜牧业为人们提供肉、奶、皮革等。 二、学情分析 当前,绝大部分四年级学生,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都远离了农事,对农业生产缺乏了解,尤其在城市,四年级的小学生五谷不分、蔬菜不认识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农耕教育,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农业生产的辛苦,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节俭、珍惜劳动果实等行为习惯大有裨益。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农业生产者的辛勤劳动。 2.能力与方法:能认识农业生产与人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3.知识:初步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以及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以及农业生产者的辛勤劳动; (2)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 2.教学难点: (1)认识农业生产与人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2)认识农业的重要性。 【教学技术与教学媒体应用】 1.多媒体课件 2.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4.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一课时) 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劳动成果的不易,尊重农民的辛勤付出。 2.能力与方法:能尊重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3.知识: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 【教学重点】 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以及农民的辛勤付出。 【教学难点】 懂得应当尊重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学技术与教学媒体应用】 五谷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