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探究活动落实素养 议题式探究 读·思·写 核心素养提示 议题:居民收入在增加,中等收入群体在扩大 情境一———十三五”期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一系列惠民举措,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万元大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持续较快增长的居民收入,让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越来越足。 情境二 目前,从总量上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为世界之最,但从占比来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2020年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比例需要从现在的30%左右提高到50%以上。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应当达到70%左右,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1.分析“十三五”期间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原因。 2.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分析增加中等收入群体在社会成员中比重的重要意义。 政治认同: 认同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和为增加居民收入采取的各项措施。 科学精神: 全面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居民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深刻理解个税政策调整的合理性。 公共参与: 自觉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知识、劳动和技术等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个人价值。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考点一 我国的分配制度 精梳细理———重基础 1.生产决定分配 2.按劳分配 含义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形式 (1)工资、奖金、津贴(国家机关、公有事业单位、公有企业、公有控股企业中) (2)联产计酬(农业集体经济中) 必然性 (1)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2)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重要性 (1)体现效率: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体现公平: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地位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易混辨别(1)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 (2)按劳分配并不意味着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必然涉及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的效率问题,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这些效率问题密切相关。 3.按要素分配 含义 具体形式 意义 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劳动 要素 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1)体现公平: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体现效率: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资本 要素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土地 要素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管理 要素 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 技术 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数据 要素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发挥价值,促进新产业的蓬勃发展 提醒按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按要素分配既可以与非公有制经济相适应,也可以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 明辨农村土地承包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土地转让或者房屋出租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 项目 按劳分配 按要素分配 存在范围 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分配依据 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 分配方式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分配目的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相同点 (1)都适应了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要求。(2)都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