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标题 人与人的年龄大小、高矮胖瘦,物与物的形状结构,事与事的成因与结果的不同等等都表现出不等关系,这表明现实世界中的量,不等是普遍的、绝对的,而相等则是局部的、相对的。 不等式知识贯穿整个高中数学,也是高等数学的基础和工具,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占相当大的比重。不等式具有应用广泛、变换灵活的特点。 引入: 一、不等式的相关概念: 1.不等式的定义: 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 不等式相关概念1 2.不等式 的分类: 按两不等式的方向分 同向不等式 异向不等式 按未知数最高次幂分 一次不等式 二次不等式 高次不等式 无理不等式 分式不等式 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依据及步骤 3、两数在数轴上的表示: 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4、比较两式 大小的方法: 作差比较法 作商比较法 理论根据 步骤 理论根据 步骤 不等式的性质 二、不等式的性质 1、对称性: 2、传递性: 3、加法性质: 同向可加性 二、不等式的性质 4、乘法性质: 5、乘方性质: ( 取正整数) 同向同正可乘 二、不等式的性质 6、开方性质: ( 取正整数) 7、倒数性质: a>b>-1 c≠0 c≤0 a>b>1 a>b>0且c>d>0 练习2.下列不等式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若a>b,则ac>bc ②若a·2c>b·2c,则a>b ③若a>b,c>0,则algc>blgc ④若a|c|>b|c|,则a>b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C ①② ③,①③ ②,②③ ①. 例题分析:例1 例1:已知 ,那么在 这三个数中,最小的数是 ____,最大的数是_____ 三、例题分析: 解法1: 特殊值法 用于简单判断或填空题 解法2: 作差比较法 例题分析:例2 例2:(1)已知 ,则 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_____ 三、例题分析: 特殊值法: 取 例2:(2)已知 ,比较 与 的大小_____ 三、例题分析: 作差比较法: (条件 的应用) (配方) 注:特殊值法容易漏“=” 小结: 小结1 作差比较两数大小的步骤 (1)作差; (2)变形; (3)定号; (4)下结论; 常用手段:配方法,因式分 解法 例题分析:例3 三、例题分析: 作差比较法: 例3:已知 ,比较 与 的大小。 (分组) (定号) (通分) 例题分析:例4 三、例题分析: 解法1:(作差法) 例4:已知 ,比较 与 的大小。 (分组通分) (定号) 三、例题分析: 解法2:(作商法) 例4:已知 ,比较 与 的大小。 (定号) (立方和公式) (配方) 三、例题分析: 解法3:(平方作差法) 例4:已知 ,比较 与 的大小。 立方和变形 小结: 小结2 作差比较大小(变形是关键) 变形 常见形式:变形为常数; 一个常数与几 个平方和; 几个因式的积 常用手段:配方法,因式分 解法 注:平方差,完全平方,立方和、 差等公式的应用 例题分析:例5 三、例题分析: 解: 例5:已知 ,求 的取值范围。 (加法法则-同向可加性) (乘法单调性) (加法法则) 三、例题分析: 解: 例5:已知 ,求 的取值范围。 (倒数法则) (乘法单调性) (乘法法则) (乘法单调性) 三、例题分析: 解: 例5:已知 ,求 的取值范围。 (乘法单调性) (乘法法则) (乘法单调性) 三、例题分析: 解: 例5:已知 ,求 的取值范围。 (乘方法则) (倒数法则) (乘法法则) 注意: 在求解过程中要避免犯如下错误: 得 由 错因:用乘法法则时不符合其 “同向同正”的前提条件。 例5的注意点 先建立待求范围的整体与已知范围的整体的等量关系,最后利用一次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运算,求得待求的范围,这是避免犯错误的一条有效途径. 整体法: 【方法总结】 本题把所求的问题用已知不等式表示,然后利用同向不等式性质解决.本题常用待定系数法解决,设出方程,求出待定系数即可. 答案:27 答案:B 3.已知a+b>0,b<0,则a,b,-a,-b的大小关系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