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460224

第一课 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中国画 中国画概述 课件(63ppt)

日期:2025-10-21 科目:美术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2081492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中国画,一课,民族文化,国之,瑰宝,概述
  • cover
(课件网) LIU MINGBO 山水画的空间认知 主讲人: 目录 文化空间与艺术空间的自我融合意识 01 02 03 04 山水画的文人情态空间 山水画形式空间的呈现 笔法的结构空间 05 临摹、写生、创作对空间的再认知 1 文化空间与艺术空间的自我融合意识 “据于儒,依于道 ,逃于禅” 审美层次的复加。 道 释 儒 儒释 道 三家对山水画创作文化精神空间的影响 儒家文化的美学价值对山水画审美空间的影响 一、中庸说:中庸之为德,其甚矣乎。不偏不倚,不过不及的中道。 二、文质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沈周 儒家对“美”的认知是“游”, “游于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子曰:绘事后素 沈周 “画如其人”,“人品及画品” “天性”与“修养”完美的统一 “文心”切实地落到了对客观景物的体验与观照上 沈周 吟咏性情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儒释 道 三家对山水画创作文化精神空间的影响 禅学的思辨智慧对山水画精神空间的影响———依托自然,回归生命 一、禅,汉语同译:静虑“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 二、“心量广大,犹如空虚……能含万物色象、日月星宿,山河大地。” 三、禅宗将佛教转化为了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一言一行中含有“机要秘诀”这种启示同时也带来了思想方式的转变。“明心见性”、“空幻深意‘的生命感悟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高山流水’之间。 石涛 八大山人 禅宗的实则是对物质世界本相的一种“逃脱”。 山水画是这种“逃脱”后的最好的艺术形式和心灵栖息地。 八大山人 石涛 “以心接物” “无相中有象之美,动中有静,动静结合之美,圆融,圆象之美;空灵静寂之美” 儒释 道 三家对山水画创作文化精神空间的影响 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二、道家哲学的另一面是辩证思想,即矛盾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思想 三、老、庄的‘道”学所包含的艺术精神,目的是使人的思想彻底自由。 四、“一阴一阳谓之道” 黄公望 “解衣般礴”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知,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 黄公望 辩证法的思想是矛盾的互相依存和转化,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黑白,长短,浓淡,干湿,虚实,疏密,巧拙,主宾,阴阳…… “无中生有” 黄公望 ‘道'学包含的艺术精神,是使人的思想彻底的自由。 在自由中获得“神妙超旷”的精神境地。 三家文化相互转化,相互派生的美学概念,在山水画的审美上做了不同的分化与延伸。 画分三格,逸格,神格,能格。 在“逸”格的分化上,便产生了“高逸”、“野逸”、“飘逸”、“俊逸”、“清逸”、“超逸”等多空间的“逸”体验。 中国山水画的人文情态空间 感性、体性、象外、畅神 从技巧到情怀 傅抱石 陆俨少 同时代笔墨的情态空间感受 台湾大陆两岸的文化生态对情态空间的影响 张大千与李可染比较 情态空间的差异 李可染、傅抱石 、张大千、 陆俨少、黄宾虹、齐白石的各人气质 倪云林 王蒙 简与繁的情态空间 倪云林 虚静之心观物, “落墨为格”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自娱性,便是笔的任性与情感的闲适。 笔简形具,得之自然 王蒙 由繁至简的空间 诗书画印的同构空间 诗书画印的同构空间 山水画形式空间的呈现 手卷的呈现方式 手 卷呈现 册页的呈现方式 屏风的呈现方式 立轴的呈现方式 五金店的另类空间 作品的呈现空间 笔法的结构空间 一、笔法 二、笔墨 三、皴法 四、程式 五、自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