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464833

教科版(2001)科学六年级下册 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日期:2025-04-2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47789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科,2001,科学,六年级,下册,我们
  • cover
《我们来造环形山》 第一课时 (一) 课时所属单元教学内容概述 本课时教学内容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三课《我们来造环形山》。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关于宇宙的知识,但这个单元的教学是要让学生在星空下来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太阳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构建,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有一定解释力的宇宙的体系或结构模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断。 (二) 学情分析 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们已经知道了许多有关地球、太阳、月亮、星球的知识,甚至还可以讲出黑洞、超新星爆炸、类星体等科学词汇来。但仅仅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有没有观察过?对于各种词汇,他们理解吗?探究宇宙的方法—观察、推理与发现学生了解与体验过吗?这节课教学是要让学生来感知月球环形山地貌特征,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环形山模型的构建,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环形山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图片了解月球的地形特征—环形山的特点。 2. 用造一个相似“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环形山,推测“环形山”形成的原因。 3.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断。 4 让学生明白,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5. 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热爱天文、探索天文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2.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六) 教学过程 1.谈话激趣: 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 课件出示: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中国宇航员杨利伟、费俊龙登上月球的照片。 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2. 了解环形山的特点: (1) (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2)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对观察细致汇报全面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授予“最佳汇报员”奖章。(奖章由教师自制) (3) 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4) 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5)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课件出示,学生阅读): (6) 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3.猜测环形山的成因: 神秘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课内外的知识在小组内讨论,猜测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 (1) 分组讨论环形山的成因。 (2)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 师生共同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4) 学生评价出“最合理推断员”由班长授予奖章。 4. 我们来造“环形山” (1)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 介绍探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刚才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猜想了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那么这种猜想有没有可能性呢?月球那么大,离我们又那么远,我们不可能搬一个月球到教室里做实验。那怎么办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模拟实验。对于一些在实际环境无法或很难观测到的现象,我们可以采取模拟的方法来研究。今天我们就一起模拟造一造“环形山”。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还请大家认真思考:用我们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