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实验 ———《雨的形成形成模拟实验》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 三穗县城关一小 杨绍学 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归纳和应用。 设计理念: 小学科学课,综合了社会生活诸多自然常识,对于开发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亲身经历的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采用了探究教学法,设计了以下环节: 1、引导观察,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学科学; 2、激活思维,让学生在大胆提出问题中学科学; 3、指导实验,让学生在真正动手动脑中学科学; 4、组织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学科学。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并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4、能根据漫画写一篇科普童话,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 情感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愉快地交流自己的观点。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2、通过实验,明白“雨是怎样形成的”。 本课重点: 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本课难点:组织学生自行探究雨的形成实验。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冰块、玻璃、酒精灯、烧杯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出现水珠的现象的原因进行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 2、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后,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3、分小组探究设计“雨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 同学们,我跟刘谦哥哥学了一个魔术,能用木棍把可乐瓶打出汗来,你们想不想看呢 1、老师进行演示,学生观察。 2、换瓶可乐让学生敲打。 3、师提出疑问:为什么只有我敲的这瓶才流汗呢 4、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说出两瓶可乐的不同之处。 二、探究活动1:小水珠从哪里来 过渡: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展示课件,增强大家对凝结现象的兴趣和理解; 3、看完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小水珠从哪里来的?) 4、小组讨论。 5、指名发言。 6、师质疑:有水蒸气就会出现水珠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我 手中一瓶有水珠一瓶却没有?﹙水蒸气要遇冷才能变成小水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实你们的说法?(实验证明) 过渡:大家回答得真好!今天我们学习雨的形成。先来做一个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就能很好地解答刚才的问题了。 7、小组做实验: (1)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拿热水。 (2)各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点燃酒精灯。 (3)把烧杯中的水加热。 (4)同时把培养皿扣在烧杯上。 (5)熄灭酒精灯。全体组员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 (6)各组派代表发言。 (7)小结。 三、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了的吗? 四、板书: 雨的形成 遇冷 水蒸气 → 小水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