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登月之旅》属于地球与宇宙的知识范畴,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就借助课件,通过丰富的想象,来感知、认识、探究月球,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后面宇宙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教材简介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范畴,而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所以本节课是在前面对地球有所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认知月球的。本科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并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介绍人类对月球的认识;第二,解释环形山的形成;第三,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了解月球的概况;第四,假想去月球旅行,引导学生回顾并综合考虑月球特点,激发学生收集更多的关于月球的资料和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月球知识有了简单的了解,有的是通过预习得知,有的是通过电视、网络、杂志看到的,但对人类逐步探求月球的过程未有系统的认识,对环形山的形成更是存有疑问,对月球的环境怀有好奇,这就成为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4、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索月球提供了支撑。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途径搜集关于月球资料。 2、会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的伟大。 2、意识到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月球的帮助。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教学难点:环形山形成的模拟实验过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小竹签、手电筒等。 六、学法指导 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每当夜幕降临,晴朗的天空中最美的就属于月亮了,皎白的月光普照着大地,不由得让人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此时此刻,当你抬头望月时,你会好奇些什么呢? (生举手回答) 那么月球上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这节课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登上月球,看看美丽的月球真面目。 (板课题:登月之旅) (二)了解人类的探月之旅 1、在远古时代,人类对月球已经有很强的求知欲,但由于科技不发达,人们无法登上月球去亲自探知,于是就编造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对月球进行美好的想象。谁能讲出一两个来吗?(生说) (情景激趣,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有坑、高山、平原。 3、(直观形象的让学生观察月球表面的样子。) 4、引出环形山概念。伽利略把这些坑叫做环形山。它和地球上由流星撞击而形成的陨石坑一样。 (出示课件:地球陨石坑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为在地球环境下模拟月球环形山奠定基础。) 5、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环形山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大小、深浅不一样。) 6、师提出疑问:这些陨石撞击月球后形成的坑为什么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你们认为会和什么有关? (分组讨论后,进行汇报得出结论:与陨石大小、下落的高度、撞击的速度、方向等有关。) 7、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实验方案: (1)把沙子倒进沙盘,使沙子的表面摇晃平坦。把牙签垂直插进沙子的中心,牙签的一头要能插到沙盘的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