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难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谈话:从古至今,人们对月亮就有无限遐想。让我们通过带“月”的古诗来了解一下吧!(配乐诗词积累) 2、师:古代的中国人对月亮有这么多美丽的描述,看一看古希腊神话故事又是怎样说的呢?(出示图片———阿蒂米斯) 教师播放希腊月亮女神———阿蒂米斯的故事的音频资料(因播放遇到问题,教师讲述故事)。 (二)新课探究 1、认识人类的探月经历 (1)师:自古以来,人类对月球有着美好的憧憬,并不懈探索月球的秘密。(出示伽利略图片)直至伽利略发明望远镜才首次观察到月球表面的情况。学生说相关月球的信息。 (2)(出示阿姆斯特朗图片)师:直至美国阿波罗登月成功,我们才知道月球的更多情况!(播放第一次登月视频) (3)师:从中你获得什么信息?(学生交流、汇报) (4)课件出示:阿姆斯特朗说“对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学生读,谈理解。 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1)师:老师将相关月球的知识罗列一下,读一下。(课件出示) 学生读相关信息。 3、探究环形山的形成 (1)师: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谈猜想。 (2)(出示地球表面的陨石坑与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 (3)教师讲解:地球上的陨石坑是陨石撞击地球而形成的。 学生再次猜想环形山的形成。 (4)模拟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方法)问:各种材料分别代表什么? 展示温馨提示。 学生分组实验。 交流汇报。 (5)小结:环形山的形成是小行星或陨石撞击月球而形成的。环形山的大小、深浅与陨石、小行星或陨石的大小及距月球的远近有关。(课件出示) (6)讨论:在什么时候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学生讨论。 (7)实验:用手电筒光直射或斜射“陨石”坑,观察所产生“陨石”坑的阴影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 学生分组实验,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观察环形山最好选在每月农历的初七、初八或二十二、二十三左右。 (三)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声的与同学分享。 2、了解我国探月的前沿信息。 3、如果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乘飞船去月球旅行。以你们现在对月球表面情况的了解,在出发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课件出示) 五、板书设计: 登月之旅 赏月 探月 登月 探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