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中图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章《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的第一节,共包括三部分教学内容:“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和“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是浙图版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的最后一章,也是前面四章知识的延伸和归结。而前面前四章的专题知识,则是学习本章内容必不可少的前提。前四章内容对于揭示我国地方文化的行程、发展和分布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设计旅游方案的能力,也起着重要的铺垫和促进作用。 (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二)教材处理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自然、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本节内容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地域文化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传统地域文化包括许多方面,教科书选取了民居、服饰、饮食三种,因为它们既可以代表地方文化的特色,又能给学生直观感受,同时还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必全面、系统介绍,可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给学生介绍,大量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营造出一定的教学情景,并让学生通过读图来提高分析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变“知识走向学生”为“学生走向知识”,营造出和谐、高效、有吸引力且有地理特色的课堂。 【学情分析】 本学期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建立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本框架结构的知识学习体系,可以进行方法的提升和总结。 七年级的学生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课堂参与度高,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能更好地参与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但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主要的民居形式,理解气候、地形、地质和生物等自然因素对我国民居的影响。2、了解我国的地方菜系,理解自然环境与饮食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图片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饮食特色。 2、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我国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的了解,培养理解和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情感。 【教学方式】 教法:情境教学法、合作讨论法、讲述法、对比分析法、读图思考法 学法:观察发现法、比较概括法、归纳法、分析综合法 【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自然环节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文化归属感。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时事政治导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通过时政内容,项学生传递文化的重要性,也激发学生学习激情,让学生更快更高效的融入课堂。 环节一:走访地方,感受文化 例举习近平调研的四个地区—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湖南省。例举典型的地方文化特色。 以图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不同的地方文化,给学生一个直接明了的区域认知。 环节二:探根溯源,追寻文化 一:民居1.以河北省四合院和湖南省吊脚楼为例,对比南北方建筑在外形上的差异,并结合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2.例举其他典型区域的民居特色,并分析形成原因。二:饮食1.以北方地区的窝窝头、南方地区的米饭和西北地区的牛羊肉为例,对比我国典型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2.以浙菜“龙井虾仁”为例,进行地方饮食文化的合作探究。三:服饰以青藏地区的藏袍为例,探究藏民在同一天藏袍不同穿着方式及其原因。 通过对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