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乡愁(余光中) 新知导入 古诗词写“乡愁”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王维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崔颢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同学们,“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人余光中的笔下,去体会一下诗人的乡愁吧!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作品回环往复的节奏;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重点) 2.学习诗歌借物抒情的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难点)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重点) 走近作者 余光中:(1928—2017)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主要诗作有《乡愁》,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等。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1972年。同所有漂流到海岛的人一样,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由于大陆和台湾人为的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多年的当代诗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浅易但韵味无穷的《乡愁》。 字音字形 检查预习 窄窄( ) 坟墓( ) 矮矮( ) 海峡( ) 邮票( ) mù zhǎi xiá ǎi yóu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诵读课文,了解内容 整体感知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研读课文 问题探究 1.这四节诗的安排按什么顺序?请找出标志性的词语。 时间顺序: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小时候———母子之别———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夫妻之别———对妻子的思念 后来———生死离别———对亡母的哀思 现在———故土之别———对祖国的思念 2.四节诗分别写了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加以概括。 3.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作者借助哪些东西来表达的?) 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由小到大来表达抽象的乡愁。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这些物件在诗歌中我们称之为“意象”。诗歌的意象就是客观物件融入个人的主观意志。 4.诗中四个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数量词和形容词有什么共同特点?在诗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实际上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丧母的沉重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不了无尽的乡思。 5.诗的第4节“浅浅的海峡”对诗意的拓展有何作用? 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仅隔开了“我”和祖国,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升华主题,余味无穷。 6.说一说《乡愁》这首诗美在哪里? 对称美: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结构美:全诗都采用“乡愁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