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57214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B部语文《燕歌行》导学案(学生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2423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江苏省,学生,导学案,燕歌行,语文,高二
  • cover
学习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和特点。 2.分析《燕歌行》表达的多重主题; 3.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难点: 重点:重点掌握本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本诗表达的多重主题。 知识衔接: 诗人高适: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成的创作成就最高。其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思考,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其代表作《燕歌行》。 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 。 第一课时 一、学生对照注释自读,思考: 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人?什么事?哪些景? 人: 事: 景: 二、文本分析: (一)事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全诗分了四层,各层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 1- 8 句写 ; 第二层9-16句写 ; 第三层17-24句写 ; 第四层25-28句写 ; (二)人: 1.诗中哪几句是写将帅的? 哪几句是写士卒的?分别反映了将帅士卒怎样的精神面貌? 明确诗句: 分析将帅士卒的精神面貌: 2.由将帅士卒的精神面貌看出诗歌的主旨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手法? 主题一: 主题二: 3.①诗中哪些句子写了征夫、思妇? ②从征夫、思妇的角度分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