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591767

部编版(五四)第22 课《范进中举》课件(57张PPT)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9次 大小:12051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编版,五四,范进中举,课件,57张,PPT
  • cover
(课件网) 1.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3.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吴敬梓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1、了解作品《儒林外史》及其作者。 2、了解封建的科举制度,掌握相关知识。 3、掌握生字词,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读懂文章。 4、理清小说情节,概括其大意。 5、领会运用对比和讽刺刻画人物的写法。 6、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态。 教学目标 作者介绍--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附生平: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chù]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sì]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jì yú]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 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55回。因读书人称儒生,故“儒林”指读书人这个阶层;“外史”与“正史”相对,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不堪称道的轶[yì]事;“章回体”是长篇小说中的一种体裁,分若干回,每回都有标题,大多是一个对仗句,概括本回主要内容。《儒林外史》描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记载他们的种种丑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对仗句:对仗又称对偶,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上下句在内容上互相补充,叫正对,在内容上相互对照映衬,叫反对,上下句在内容上连续一至,叫流水对。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关于科举制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1.乡试(又称大比、秋闱)。每三年的秋天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2.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3.殿试。由皇帝在故宫主持考试,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 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 清朝科举制度 初级考试 正式考试 1. 童试:儒生 2. 岁试:秀才(县里每年一次) 3. 科试:举人(资格)(三年一次) 1. 乡试:举人(做官的资格) (三年一次) 2. 会试:贡士(次年二月) 3. 殿试:进士(两月后)(直接做官,状元) 举人 注意读音: 1、作 揖 2、带 挈 3、行 事 4、长 亲 5、腆 着 6、星 宿 7、兀 自 8、轩 敞 ( yī ) ( qiè ) ( háng ) (zhǎng) ( tiǎn ) ( xiù ) ( wù ) ( xuān ) 9、 相 公 10、报 帖 11、避 讳 12、赊 欠 13、绾 发 14、桑 梓 15、侥 幸 16、攥 紧 (xi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