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608415

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二群落的结构(教案)

日期:2024-05-20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75081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中,生物,人教,选择性,必修,群落
  • cover
2.1 群落的结构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 2.分析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3.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 4.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2.教学难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态位。 (2)实施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活动。 三、教学过程 【本节聚焦】 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有哪些差别?群落为什么能形成有机整体? 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 生态位分化对于群落和物种有什么意义? 【导入】问题探讨: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在稻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讨论: 1.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河蟹捕食底栖动物,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河蟹和某些底栖动物可能还会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河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可能还包括种间竞争。 2.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河蟹会吃掉更多的底栖动物和杂草,导致底栖动物等的数量减少;河蟹的爬行活动对田泥有松动作用,可以改善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可能会引起以水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的数量增加。 回顾:群落的概念 群落: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因素。 1.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别。 2.一个群落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 3.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4.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优势种)。还有一些物种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是对其他物种影响不大,它们不占优势(常见种),如,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狗脊,芒萁等。 5.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探究实践}探究 实践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实验原理 【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的栖息场所。 【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实验流程 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 制订计划:包括三个主要操作环节———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实施计划: 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取样:选择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和时间等。 采集小动物: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 统计和分析: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丰富,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 (1)简易采集法:用解剖针拨找,同时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观察。 (2)诱虫器采集:利用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避光的习性。 (3)吸虫器采集:纱布是防止将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二、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互惠) 原始合作(protocooperation)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