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69301

3.4 动能与势能(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4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6次 大小:26033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动能,势能,教学设计
  • cover
3.4 动能与势能 一、教材分析 1.内容特点: 在前两节内容能量的转化及量度的学习和认识简单机械的基础上,学生对能量转化的普遍意义及使用机械过程中的能量转化问题和转化效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本单元(教科书第4—8节)旨在对几种典型的能量及其转化作进一步的探讨,逐步揭示能量转化和转移中量的关系和方向性,为最后一节“能的转化和守恒”的学习做好全面的铺垫。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 (2)、 知道重力势能及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 (3)、 了解弹性势能及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 过程与方法 体会运用假设、实验探究等科学方法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观察生活是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基础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实验探究、控制变量、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思维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需要通过一些直观的、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而本堂课正是通过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得出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坚持以学定教、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获得科学知识,体验探究乐趣,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知。 2.教法运用 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②探究模式采用“猜想———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分析归纳———评估”模式。 3.学法指导 在课堂上应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①学生的活动空间。通过探究活动,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②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知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质疑争辩,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成果展示、讨论、交流、质疑、争辩等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准备 多媒体,小钢球,木板,木头,矿泉水瓶,水,沙子 ,橡皮筋,纸飞机 五、授课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图片出示“小鸟”、“飞机”,提问“两者有何联系?” ———小鸟撞飞机报道:大飞机“害怕”小飞鸟。飞机和飞鸟,一个是钢筋铁骨,一个是血肉之躯,鸟撞飞机岂不是以卵击石?然而,两者在蓝天相遇,飞机真的很怕小鸟。1912年,一只鸥鸟卡入一架飞机的操纵器后,飞机掉入大海,首开鸟毁飞机记录。据统计,仅196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由于飞鸟撞击至少造成了78架民用飞机损失、201人丧生,250架军用飞机损失、120名飞行员丧生。国际航空联合会已把鸟害升级为“A”类航空灾难。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事故呢?(未完待续)———原来这都和动能有关 通过实际例子来引出动能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很快切入主题 新授 1、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图示举例各种具有动能的物体(奔跑的狗、飞翔的飞机、转动的齿轮、漂荡在空中的热气球),并再由学生举例。(联系导学案的预习)(2)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提问:那么他们的动能一样大吗?你是如何来比较他们动能的大小?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来分析动能的大小。引导:类比力的作用效果。提问:结合你的生活经验,通过具体的例子,说说动能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通过一定的事实依据进行猜测则可能有:⑴和质量有关,人如果被掷出的铅球砸到比投出的篮球砸到,受到的伤害要大得多。⑵和速度有关,轻轻投出的篮球,人即使被砸到也不很疼,但被急速传来的篮球砸一下,可能就要受伤了。师生小结:可能和物体的质量(m)和速度(v)有关。实验验证:⑴学生阅读教材中实验的步骤,体会实验的设计思想(控制变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