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课《认识船》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利用建模开展强化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本节课在多个环节中使用建模的方法,通过一连串的探究活动,强化学生认识船的结构,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想象等思维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理论依据: 1.建模教学理论。科学建模教学是一种科学学习和教学的模式,建模教学理论的创立者赫斯顿斯认为人是建模的动物,人总因模型或建模思想来表证客观世界的情景,利用已知的各种模型对客观世界进行思考、分析解释和预测。在科学研究中,对客观对象进行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所有获得的科学事实进行初步的概括后,常常利用想象、抽象、类比等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代替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样的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2.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他强调在学习中应遵循小步子和及时反馈的原则,将大问题分成许多小问题,循序渐进。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以进一步的加强、重复出现,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认识船》这一课是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制作小船》的第一节课,属于工程技术领域的内容。这个单元分为三个内容《认识小船》《设计和制作小船》《改进小船》。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到船是为了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困难被人类设计出来的,有了船的帮助可以让我们生活的更便捷。学生能够认识生活中的船是由几部分构成的,并知道船的各部分名称。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上个学年学生对工程技术的了解和使用简单的工具是学习的准备,同时学生对船的结构的认识本单元内容学习设计船、制造船的基础,这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较为复杂的设计和制作内容。所以本节课在本单元有着尤为重要的位置。 学生情况: 1.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二年级的学生现在7岁左右,认知发展水平正处于前运算阶段 Preoperational Stage(2—6、7岁)向具体运算阶段 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6、7岁一1 1、12岁)过渡的时期。学生通过考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发现,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的类别。此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正在逐渐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该时期的心理操作逐步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在本节课中我设计的多次模型建构就是给予学生船的形象具体的支持,帮助学生思维活动的进行,进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2.学生的知识基础: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外出游玩乘坐过船、电视或者书籍上都看到过船、幼儿园期间讲故事画画也少不了船,所以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交通工具,但是对于船的结构并没有细致的分析讲解过。本节课就是想通过建模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船的结构,为下一节课设计船、制作船做好知识的完整储备。另一方面本节课属于工程技术的领域,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通过使用工具、制作笔筒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对这一内容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并且已经具备了本节课需要的观察、比较等思维方法,学生能够利用语言和简单的绘图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为本节课学生认识船做好了学习方法上的能力储备。 教学方式: 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本节课的设计思想就是通过拼图建模、比较图形建模、绘图建模等多种建模的方式,让学生在多次建模的探究活动中,形成对船的认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船,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如下几个教学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