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了解原子核的组成;了解天然放射现象,知道射线、射线、射线及其特性,知道放射性物质对生物体的作用,以及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和防护。 过程与方法: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原子核结构的过程,了解理论探究与实验事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原子、原子核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原子、原子核结构学说应用对科技、生活、社会即人类思想的推进作用,体会物理成果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原子核结构的过程,体会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究与认识是无止境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 【教学难点】 对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的剖析。 【教具准备】 介绍汤姆生、卢瑟福、贝克勒尔、居里夫妇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有关物质结构的学说。 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2.教师讲述 (1)长期以来,人类对原子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哲学思辨的阶段。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化学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论”,说明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同时他又断定:原子就像一个实心球,是不能再分割的。 (2)在中国古代,就有关于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在物理学的研究进程中,什么事实启发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结构的?什么事实又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是由结构的?本节课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我们将认识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的艰难过程。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 一、原子的核式结构 1.阴极射线引发的研究 (1)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现象时,人们发现了“阴极射线”,引发了对阴极射线是什么的研究。当时有两派学者持不同的意见,以英国的克鲁克斯为代表的一派认为,阴极射线是带电的粒子流;以德国的赫兹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2)通过实验研究,在探明阴极射线本质的过程中,引发了19世纪末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线;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3)通过汤姆生的研究,阴极射线是一种带负电的粒子流,他测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电量与质量的比值)和电量,把这种粒子定义为“电子”。 2.电子发现的历史意义 (1)阴极射线实验说明原子里面含有带负电的电子,原子不显示带电,所以原子必然含有带正电的物质。这就说明原子是可分的,原子具有结构,打破了原子不分割的观点。 (2)汤姆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就像去皮的西瓜瓤,正电荷就像西瓜瓤一样均匀分布在球体内,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西瓜瓤中。 3.卢瑟福散射实验 (1)实验装置 (2)实验现象: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前进;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粒子被反弹回去。 (3)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中的三条的合理解释,使人们认识到: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集中了原子全部正电荷、几乎全部质量的非常小的核———原子核。 (4)实验的意义:使人们认识到,原子的正电荷并不是均匀分布在原子球内,而是分布在原子核。该实验揭示了原子核的存在。 4.原子的核式结构 发现了原子核以后,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原子核处在原子的中央,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不同轨道上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就像太阳系的结构。 二、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是可分割的。 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线,对射线的研究结果,使人们认识到一种原子的原子核可以自发的放出另一种原子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