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第3节第2课时:“摩擦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概括能力。通过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比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静摩擦力随外力增大,达到最大值后,变为滑动摩擦力的事实,以及静摩擦力与压力无关,变成滑动摩擦力后跟压力成正比的事实,体会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滑动摩擦力。 【教学难点】 静摩擦力。 【教具准备】 木板、木块、砝码、棉布、毛巾、弹簧测力计等,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回顾初中所学摩擦力知识,联系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2.实验———感受摩擦力。 (1)手掌压在桌面上前行,感受桌面对手的滑动摩擦力; (2)两人配合抽拉页面交叉压在一起的两本书,感受静摩擦力。 3.提出问题: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同的方向怎样判断?它的大小怎样计算。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 一、滑动摩擦力 1.认识滑动摩擦力 回顾初中所学内容,用弹簧秤拉木块在木板上滑动,观察弹簧秤示数,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得出结论: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在接触面上所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如木块在木板上滑动时,木板会产生阻碍木块滑动的力,这就是木板对木块的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 引导学生分析摩擦现象,得出结论:两物体间出现滑动摩擦力,必选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若其中的任何一条不具备,两物体间便没有摩擦力。 (1)两物体直接接触; (2)接触面上有压力; (3)接触面粗糙; (4)接触面上,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发生滑动。 3.方向确定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两物体的接触面相切,指向受力物体相对施力物体滑动的反方向。如图中的A物体与B物体的接触面是平面,A相对B的滑动方向是沿接触的平面向右,A物体受到的B物体对它的滑动摩擦力f沿接触的平面向左。 确定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时,首先要找出两物体的接触面,其次是找出受力者相对施力者滑动的方向。 4.探究大小 (1)学生按课本第22页“实验与观察”的要求与方法进行操作,然后探讨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系,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演示:按图所示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接触面粗糙情况一定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系,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精确的测量可以得出:在接触面粗糙情况一定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在压力一定时,物体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总结归纳:大量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跟两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如果用f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FN表示两物体间的正压力的大小,这一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比例系数μ称为滑动摩擦因数,它没有单位。 5.对滑动摩擦因数的讨论 (1)它的大小与相互接触的两物体的材料有关,材料不同它的大小不同;它的大小还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接触面越粗糙,它的值越大。由公式可得:,这不能理解成动摩擦因数与摩擦力成正比,与正压力成反比。在接触面粗糙情况一定时,当FN变化时,f按正比例随之改变,故保持不变。 (2)不同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表格内容,了解各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具体数值。 说明:表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